APP下载

浅析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

2016-05-30陈婷婷

教育界·上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性体育教学

陈婷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被重视,体育教育中亦是如此。体育作为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来获得基本技能。因此,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本文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和必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这几方面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体育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内涵     必要性    策略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及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现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被重视。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是教学的关键。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把“以学生为主体”等同于课堂上的“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这只是简单化、表面化地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其实,“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思维水平、知识背景、思想实际、心理特点、生活实际等,通过了解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决策者和参与者,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以及评估。

具体地说,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的内涵包括: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评估技巧。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学生采用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

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来获得基本技能。因此,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决策者和参与者,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以及评估。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个体自主活动的意愿,还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全面、正确地理解其内涵,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和技能,其教学内容及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意识。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背景、思想实际、心理特点、生活实际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简单地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体育爱好。比如,男生比较喜欢打篮球,女生喜欢打羽毛球等。

(三)做好课堂设计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设计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要求,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并教给学生自我评估的技巧。

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必须不断地参加各种活动(认知活动,身体活动),来获得基本技能。学生个体自主活动的意愿十分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做好课堂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课堂设计时,教师应利用体育素材的趣味性及娱乐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为适应学生生理变化规律,应把训练灵敏度、速度、柔韧度、协调性等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使学生兴趣持久,应将训练力量、耐力等教学内容(即竞争性较强的游戏和比赛)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体育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比如,关于器材的运用,教师先不告诉学生它的玩法,而是让学生自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教师再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让学生互相学习,并及时进行小结及评价。这样有纪律地主动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学生们更喜欢上体育课。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开东.陈赓大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引发的思考[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11.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性体育教学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