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2016-05-30卢城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师指导有效引导综合实践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本文从合理分工促合作、增强学生效能感、教师援助铸成功、提前策划促效率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综合实践  教师指导  有效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那么,教师如何做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策略一:适切——丰富情感体验,合理分工促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由于学生的经历还是较少,对于事物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和欲望,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

【问题点击】小组活动“伪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小组之间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笔者看到,当执教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立主题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大部分学生高兴地和小组成员们畅所欲言,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然而还有一部分人,自己只管坐在自己位置上,要么低头不发表任何意见;要么东瞧瞧、西望望,不知道要干什么,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

【原因剖析】小组成员“打酱油”

“打酱油”这个是网络用语,主要指“不是事件的主角,而仅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如,在上面的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一是可能分到的工作过于简单,一看就会,没有挑战性;二是可能这个活动的内容刚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三是可能讨论的问题大家都差不多,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太会讲,那就把机会留给口才好的人。

【应对锦囊】小组合作“增自信”

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积极配合,就能够汲取众人的智慧,较为全面地做好调查与探索工作。要想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事先帮学生分好组之外,还要帮每个学生分好工,使他们分工明确。

锦囊一——明确分工、团结协作

在小组开展活动时,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那么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很多活动小组在活动目标确定之后,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活动了。从表面上看这就是合作了,但是由于合作分工不明确,就会导致小组中的积极学生会根据内容去查询资料,进行研究;而偷懒的学生就干脆等别人的成果。因此教师在活动之前,对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分工,这样的话,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并且懂得自己的工作是整个小组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小组合作的实际效果就会增强。

锦囊二——根据能力、区别对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全班4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认知水平都不同,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分工时,就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例如在教学《社区环境调查》这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带领学生亲眼目睹了小区里的各种不良现象,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居民们的环保意识薄弱。所以在这次活动中,对于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可以利用社区广播站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而程度较弱的学生——小莹,个性内向害羞,不善于言辞,而且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前几次活动,她都充当了可有可无“花瓶”的角色。我发现她动手能力不错,就让她负责制作“环保警示牌”,没想到她做得很精致,得到了我和小组同学的好评,小莹可高兴了。

锦囊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但实践并不是仅仅意味着让学生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例如,去年我们开展的《“钱塘江”“浦阳江”的调查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上网收集、查阅书籍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和信息;亲自到钱塘江南阳镇实地调查取样,目睹到了河水污染的现状。在该活动阶段性成果展示时,同学们纷纷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与大家交流,但仅仅照本宣科的朗读资料,言辞激烈的控诉水污染,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更不是开展该实践活动的目的。

于是,我及时引导:如何对于南阳镇的水資源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呢?陷入沉思的同学们,似乎茅塞顿开!有的说:“我在资料上看到化工厂在排放污水时,都要经过污水处理,这样可以减少危害,不知道我们南阳镇有没有这样的污水处理厂?”有的说:“我看到钱塘江周围居民的垃圾还是不少,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些居民的环保知识问卷调查。”……事后,同学们又到南阳的环卫所采访了陆队长,了解到我镇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过程中,钱塘江南阳镇北部又多了一个垃圾中转站。同学们通过环保知识问卷调查表分析,发现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知识不够,又开展了发放“环保倡议书”活动!

合理地引导,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有能力解决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真正意图。

策略二:适法——丰富实践体验,增强学生效能感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但是我们的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处事经验不多,如果老师过分地强调“自主”,一味地放任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自如自信地应对实践活动中发生的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老师能够给学生“适法”的引导!

【问题点击】缺少成功“效能感”

为及时了解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效能感,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你觉得能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吗?”肯定的比例只有23%,“你觉得自己有充分的勇气采访到相关人士吗?”这次肯定比例更少了,只有15%,而“你觉得自己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出色吗?”肯定的比例稍微多点,有54%,但还是远远没有达到我心里预期的数量。看来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缺少成功的“效能感”。

【原因剖析】缺乏成功的“亲体验”

问卷调查之后,我询问了班上的同学,为什么会对自己这么没信心?他们告诉我:一是因为资料查询之后,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关键部分,对他们来说有点困难,因为他们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二是要让他们学做小记者的样子去采访相关人士,他们觉得胆子还不够大,有点胆怯。从孩子的回答中,我充分感受到学生是缺乏成功的亲身体验,所以才会自己这么不自信。

【应对锦囊】活动小成功“促信心”

锦囊一——保持热情,促进信心

现在的学生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差,很多学生面对失败不能迎难而上。例如我们发现肯德基已经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每每节假日,肯德基餐厅便座无虚席。为什么肯德基会受到如此欢迎呢?根据这个现象,我让学生对“肯德基热”进行调查研究。先让学生对三个年级的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当他们顺利地收回这15份问卷之后,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们的第一次成功了!”接下来我让他们采访自己熟悉的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肯德基热”的看法。我鼓励学生问的问题简短些,胆子大一点。由于上一次的成功给了学生信心,这一次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比较紧张,但想到第一次的成功,我就放松多了,没想到顺利完成任务了。”

看来问卷调查活动中的“小成功”,给了学生很大的信心,为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奠定了基础。

锦囊二——画龙点睛,深度探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在一次综合指导课上,我要求各组汇报活动的进展情况,负责调查全校各班学生近视的调查小组组长高伟说:“我们调查了全校48个班级,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高一年级每班学生人数是48人,平均近视人数30人;高二年级每班学生人数是50人,平均近视人数36人,高三年级每班学生人数是45人,平均近视人数40人……”他一口气说了3个年级的人数以及近视人数,然后坐下来说:“汇报完毕!”按照惯例,我要求大家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情况,很多同学说,他们小组调查得很仔细,数据很详实等等。看大家都谈不到最关键的地方,我说:“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家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但是从数据中能发现什么问題,要很好地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这才是调查统计的目的所在。”随后,我启发道:“调查小组,你们能从数据中发现什么问题呢?”结果,经过讨论他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患近视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多。我又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估计原因是什么?你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患近视的同学平时的生活、学习用眼情况?”并要求他们再次去调查了解,结果在第二次汇报交流时,他们得到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增强,而学生的平时用眼不科学等是造成近视最主要的原因,从而为宣传科学用眼,也就是我们本次活动的目的所在奠定了数据基础。

很多时候,学生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引导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中指出: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策略三:适备——完善活动方案,提前策划促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

【问题点击】考虑不周“受阻碍”

双休日,我接到了孩子们打来的“求救电话”,“老师,小区物业XX今天不上班,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这一消息的出现早就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先安慰他们一番,然后对他们说:“回去以后,对于本次活动的经过、结果进行总结,并进行认真反思,寻找导致这次吃‘闭门羹的主要原因……”

【原因剖析】深入分析“寻漏洞”

周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各组学生在汇报本组活动情况的同时,重点对活动“失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你们认为这次采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这次采访前,虽然确定了较为完善的采访计划,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先没有联系好被采访人,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 “通过这次失败,同学们还得到什么启发吗?”“以后搞活动前,我们要想得细一点。”“对,特别是活动方案制定要详细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了。” ……

经过这节课的交流,同学们找到了导致行动失败的原因,并再次与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约定了采访了时间,同学们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应对锦囊】完善方案“提效率”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指导老师,应该充分扮演好“伙伴”“军师”“向导”的角色,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组活动方案,犹如学生行动的航标,前行的方向盘,它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完善的活动方案”是指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出的活动方案,它已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不完善的活动方案”是指学生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后制定出的活动方案,它缺乏可行性。

记得在《“钱塘江水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对于初次接触到“小组活动方案设计表”时,那一脸茫然、手足无措的状态仍然历历在目。此时教师耐心地、详细地讲解、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包罗万象。当我们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的时候,就能真正地感受到,指导可以表现一种启迪和激励。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他们方向,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辨别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唤起他们内心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自己去登攀。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参考文献:

[1]吴筱泉,黄士力编.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疑难问题解决丛书——行动与智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卢城恩  浙江杭州  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教师指导有效引导综合实践
创设现实生活版的初中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探微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