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意”谈古诗词鉴赏
2016-05-30姚鑫
摘 要: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作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鉴赏 意境 意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鉴赏古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提到鉴赏,学生们就觉得高深莫测。其实,它并不像学生们想象的那样难。什么是鉴赏呢?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作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鉴赏之中,古诗词鉴赏尤其让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鉴赏古诗词并不困难。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达到鉴赏的目的。
寻找切入点,必须要了解古诗词的“意”,即“意境”和“意象”。
所谓“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要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意境是“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如何通过意境鉴赏诗词
(一)结合自然景物,体察作者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凝练却不简陋,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夕十个个性鲜明的修饰语,描绘出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流水映着小桥、人家,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落日的余辉冲淡着枯树、老树、昏鸦等灰暗色调。“自古逢秋悲寂寥”,全诗以低沉的情调,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沦落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同类比较阅读,拓宽读者视野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送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聲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两首诗都以描写农村生活景象入笔,把农村司空见惯的自然风光、日常生活场景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与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同一幅生趣盎然的素描画。辛词全在写景,表现出一种恬淡安适的心境。而杜诗在写景之中更充满了对生计的担忧,“但有故人送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表面虽是喜兴之词,内里却包含了后顾之忧和悲苦之情。因此,杜诗显得“境”幽“意”远,辛词则“境”美“意”美。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对意象做一个了解。
什么是意象呢?诗词中所借助的“物”即为“意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细小单位,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品味揣摩意象对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性。
二、如何通过意象来鉴赏古诗词
(一)要了解传统审美观点,积累惯用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另外,还必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月”是客观的景物,没有感情色彩,但出现在古诗词中,则能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感。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用“柳”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且杨柳随风摇摆之态令人生依依惜别之情。平时,我们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积累,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二)联系作者实际生活,把握意象特征
当然,我们读诗时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因为诗是情感的产物,而情感是最具个人性的。所以我们在体会蕴含在意象背后的情感时,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骆宾王《在狱咏蝉》咏物抒情,借物喻人。作者因身陷囹圄,愤慨不平,满腹委屈。听到蝉声凄切悲凉,自然就想到个人的危难处境。他认为蝉的品格高洁,又自然联系到个人的洁白无辜。故触物起兴,借物寄意,写下此诗。诗中物我浑然一体,合二为一,浑然天成。
李商隐《蝉》,作者以蝉喻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清高,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自己。下四句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职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露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中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改初衷。
由此可见,诗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选择意象,这就使他们笔下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么,细心的品味揣摩意象的特征,捕捉一切所有能展现意向的信息,同时结合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就能够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了。
诗词鉴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卓见成效,它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我们如果能够坚持做到从两“意”着手,体察诗情画意,就一定会在古诗词鉴赏中取得好的效果。
(姚鑫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0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