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阑尾》看余华小说的特色

2016-05-30王婧娴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父与子父权余华

王婧娴

【摘要】:作为先锋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作家,余华以其作品中的冷漠超然态度和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开拓出了一篇新空间,本文就分析《阑尾》一文,从中看余华小说所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余华;阑尾;父权;父与子

《阑尾》作为余华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主要描写了作为外科医生的父亲,给两个孩子讲了个关于一个人荒岛突发阑尾炎动手术自救的故事,而后碰巧的是父亲有一天突发阑尾炎,让两个孩子叫医生帮他动手术,两个孩子却沉溺于父亲所讲故事,天真的让父亲用故事上的方法给自己动手术,因此耽误了时间差点要了父亲的命。故事通过描写父子间发生的事情,运用童真的语言将故事描述的生动有趣,体现出余华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余华的多部小说中多次出现父与子关系的冲突,这部短篇故事中也不例外。故事叙述发生的背景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头交代的是一个家庭的产生,出现的父亲形象是一个强壯有力,血气方刚且精力充沛的壮年,“他体格强壮,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经常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就是这样,他下了手术台以后脸上仍然没有丝毫倦意,走回家时脚步咚咚咚,响亮而有力,走到家门口,他往往要先站到墙角撒一泡尿,那尿冲在墙上唰唰直响,声音就和暴雨冲在墙上一样。” []婚后儿子的出现让这个壮年的身份由医生、丈夫又增加到了父亲,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状态在文章开始是令人羡慕的,父亲对于两个儿子更是疼爱的,带着两个儿子去海边玩了近三个小时,回来时他肩膀上骑着一个,怀里还抱着一个。 余华在描写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时这样写道:“父亲的回答是我们热血沸腾,我们一向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最强壮的,最了不起的,他的回答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这个认为,同时也使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去向别的孩子吹嘘”。父亲在孩子眼中是高大的、值得依靠的,两个儿子对于父亲的崇拜之心不仅在在父亲的力量上,更是能力上。

直到父亲一天阑尾炎发作,在床上疼痛难忍,要求两个儿子去找医生来救治,这时的父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一方面是两个孩子年幼无知,听信了父亲所讲的故事,天真的以为父亲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为自己做手术,满足两人见证父亲强壮优秀的心理;另一方面父亲对于出现的这种意外情况,非但没有向两个孩子解释故事的虚构性,反而怪罪于两个孩子“一巴掌打在哥哥的脸上”,这是全文中父子正面冲突产生的高潮,给两个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创伤,父亲一味的去怪罪孩子的天真不懂事,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事情的轻重。经历过这件事情,原本强壮的父亲在家休养了很久,重新穿上白大褂的他再也做不成外科医生了,一下子消瘦许多,到了冬天每天都在感冒,与文章开头的描写有着巨大的反差。伴随这件事的变化除了父亲的体衰还有儿子们的成长,余华想传递给我们的是,父亲与儿子是两个抗衡的力量,一方强大另一方必将弱势,随着儿子的成长不断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直到父亲老去。经历了此事,父子关系在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融洽,年幼的儿子们终会有所成长,他们明白的是父亲的勃然大怒和差点因此丢掉性命,而始终不会明白为什么父亲不可以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故事以父亲睡前跟母亲说的话结尾,结尾意味深长,其实这句抱怨并大众认为的夫妻间简单的聊天发牢骚,父亲经常性的在夜里向妻子埋怨表明了父亲心中的记恨,但是父亲的这种记恨在儿子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父亲一味的将错误放置于孩子一方,却忘记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犯错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引祸上身,这里也体现出父亲的强势以及父权的至上。

母亲在文中曾被提到过四次但都是没有说话,只是作为人物出现,是个被描写的对象,整篇故事都是父亲在教导孩子,带领孩子玩耍,以至于最后母親仅仅是作为父亲抱怨倾诉的对象,这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男权的社会地位,首先是女性话语权的消失,其次是父亲仍然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错,将错误不仅怪罪到儿子身上,而且还怪到妻子头上,抱怨妻子为他生了两个无用的家伙。

最初父子关系的描写从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开始,父亲在我的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那时余华用他冷冷的笔触描写父亲对待十八岁儿子初次远门时的冷淡态度,没有一丝不舍,轻轻一拍后脑勺我就飞奔而出踏上人生的第一段旅程。这篇故事中父子关系描写的笔触相比之前增加许多,所体现是二者关系紧张的初端,故事中父子的关系由和谐变成后来只剩冷酷、无止境的抱怨,是一种父子间的冷战,这为余华后期写作中一直延续的父子关系主题做了循序渐进的铺垫。

在《阑尾》这部短篇故事中将父亲的手术与孩子联系在一起,虽然文中没有出现血腥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手术室的冰冷、病患的疼痛。整篇文章有着黑色幽默的元素,其中包含了一家人一起的温情景象和得知父亲患阑尾炎时两个儿子异常兴奋的以为父亲终于能自己做手术的荒唐想法,残忍与柔情并驾齐驱,余华把故事写的亦真亦幻,用自己特有的笔触即写出了孩子童言无忌的天真,又写出了父亲令人深思的严厉父权。

余华写作中曾经两次提到过阑尾事件,第一次是在《阑尾》这篇故事中,第二次则是出现在1999年1月所写的《父子之战》中,这篇故事所讲的是儿子在与父亲的战争中,总是以各种理由去躲避父亲的责骂和教训,在其中一次中他又使用了惯用的肚子疼的招数去躲避做家务活,但是这一次父亲摸着他的肚子问他是不是肚子疼,原本只是装出来的肚子疼最后竟然变的真的有些疼起来,这次躲避使得儿子被诊断为阑尾炎推上手术台,割掉了自己的阑尾。[]联想两次先后有关割掉阑尾的故事,不禁会认为父亲是因为记恨儿子在自己得阑尾炎时耽误了治疗,而将儿子经常性的肚子疼诊断为阑尾炎,将其割掉;又或是余华觉得自己应该为之前做错的事情而受到惩罚,所以在后来自己才会得了阑尾炎不得不将其割掉,这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这个“无用的”阑尾,其中却暗含着特殊的含义,因为阑尾而起的两件有关与父子之间的事情,在关键时刻不仅会要了人的命,而且直接影响到了父子间的关系。对于小孩子经常装做肚子疼而去躲避做一些事情时,父亲应该可以看得出孩子的小技俩,然而他竟然在诊断后真的将其认为是阑尾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要动手术未免也太过于严重,而父亲对于儿子的阑尾诊断竟是如此的简单、快速,以至于立马上了手术台割去了阑尾,以父亲这样快速的决定写出父亲的严厉以及作为医生的雷厉风行,即对于见血的手术表现的司空见惯,让读者感到字里行间透出手术台的冰冷气息。从余华开始写作时,他所代表的先锋派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除了用犀利而又荒诞的的笔触写出身边发生的事外,余华这种文字的冷酷感也正是他写作中拥有的特色。

总而言之《阑尾》这部短篇故事包含了作为先锋派代表之一的余华小说叙述中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父子关系的改变引发读者的沉思,二是特有的冷漠叙事态度。这部看似因孩童的天真而差点酿成大祸的故事,产生的不仅是值得反思的权威性父权,而且还有以儿童不成熟的认识视角为基准引发的令人深思的种种。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笔谈:九十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创作与批评[J].文艺研究,2000(6):5.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35-336.

[3] 余华.黄昏里的男孩[M].作家出版社,2012:54.

[4]余华.黄昏里的男孩[M].作家出版社,2012:54.

[5]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28.

猜你喜欢

父与子父权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父与子
有趣的父与子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父与子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以女性主义看《归来》中的女性形象
扩展阅读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