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错误的阅读——《艺术的去人性化》读书笔记

2016-05-30孔琪洋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奥尔特加小众真实世界

孔琪洋

艺术批评史经典之作《艺术的去人性化》是奥尔特加·伊·加赛特写于1925年的,当时处于盛现代主义时期

初见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作者,只是好奇这个外国人所说的艺术的人性化是什么,就急匆匆从图书馆借走。甚至连作者简介都没看,更别提长长的序,直接預设当代语境开始读正文。

几句之后发觉不对劲。首先是对“新艺术”这种含糊其辞概念的疑问,开始还在推断作者所指“新艺术”大概是古典主义之后的艺术,现代、后现代、当代的总称,写来比较方便。然而越看越不对,越来越形而上的趋势,简直要开始批判现实主义。且作者对于现实主义无法忍受般地“偏执”批判又好像是一个认真的人被对立派践踏过一样地回击。实在奇怪,忽然觉醒!作者不会是上上世纪人吧!一看作者简介……真是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无语。遂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实在不想让长而堂皇枯燥的序打破新书到手的冲动,读前请至少推断一下作者的写作年月。

好玩之处在于这一次错误的阅读预设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本应顺理成章地与作者站在同时代共同感叹,却带上了90年后的艺术背景与视角去和当时的反叛先锋对话辩论。有些观点至今仍然适用,而有些变迁则让人体验到艺术的生生不息。

体验是轻松的,但在奥尔特加写作的年月里,写这些是多么严肃合理且真挚!就像谈到精英与大众思想永远不可能人人平等的时候,他重任在身似的写道:“如果这个问题在政治领域提出,它能激起莫大的骚动,所以,也许现在还不是大加宣扬的好时机。”

我的感动在于艺术的力量,“新艺术”首先直观地将社会劈成两半:小众与大众。接受新艺术的那部分人即小众,小众不一定就是精英,但他们是与众不同的。比如当超现实主义者力求将内部与外部的“真实”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场域时,停留在追捧描摹还原真实世界手艺的观众,自然是毫不理解。在现代主义时期,新艺术的出现,使得这两类人的交往更有秩序。新艺术划分出了不同的社会人群。

除了物质的划分,艺术在精神上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分流途径。时至今日,艺术仍然有这样的能力。尤其是当今艺术的内涵,不仅要求看懂作品的观众有艺术知识背景,还需对艺术以外的学科有所了解,并最终落到艺术表达上。女性艺术家朱迪·芝加哥作品《晚宴》,主题直指女性主义,如若不了解女性主义的话题,如何在象征意味浓重的作品前重新思考。

艺术的另一个力量在于带观众逃离现实生活,艺术一直有这个能力,我们已经面对无趣的现实太久,真实世界让人失去期待,翻来覆去不过做些自欺欺人的改动,心灵仍在现世中哀叹。如何冲出真实世界?艺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我们可进入艺术在真实世界中创造的虚幻世界,梦游于潋滟的海平面,昏暗的蜃景。在其中,我们不再需要现实的经验。

奥尔特加处在现代主义时期并不能看到未来的艺术走向,只能凭借着从前的艺术为新艺术的存在做各种阐释。他是那么排斥傳统艺术,但他是理智的,同样在提问自己:“除开迄今为止的艺术传统与作品,艺术还剩下些什么呢?如此宽泛的抨击旧艺术就相当于反对艺术本身。难道就像修行多年的和尚有的“信仰危机”,即他对于自己尊奉的清规戒律、对于曾主宰他生活的准则本身的反感吗?”

反传统当然不是这样没来由的。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中萌发,对传统艺术永远服从,灵感便消亡于传统艺术的框架中,艺术如何发展?新艺术注定要在旧艺术中新生,就像后现代艺术之后,永远会有新的艺术产生。

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读这篇著作,我对奥尔特加精神的敬仰大于对艺术的反思。在新艺术刚萌芽之时,他能够跳出传统艺术,全面地认识新艺术。不论处于艺术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要永远保持警惕,永远反驳反思自己,就像作者所说:“我们最根深蒂固、最坚定的信念往往是最不可靠的。这些信念限制着我们,约束着我们,令我们难得自由。”这是他的精神,也是艺术永恒的反叛精神。

猜你喜欢

奥尔特加小众真实世界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参麦宁肺方治疗22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奥尔特加,两度拍板与台“断交”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虽小众但可贵
尼加拉瓜总统宣誓就职,感谢中国
北京CEDRUS小众买手店
“消失”34天后奥尔特加露面
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强需求”
马杜罗国际通缉前盟友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