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拉根仓故事研究概述

2016-05-30徐驰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现状研究

徐驰

【摘要】:巴拉根仓故事流传于东起中国东北、西至布里亚特共和国在内的辽阔的蒙古民族生活区域。自格·波塔宁初次对巴拉根仓故事进行搜集整理至今已有123年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了新一轮对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芒·牧林、祁连休等国内学者、巴·弗拉基米尔佐夫等苏联和蒙古国学者对巴拉根仓故事的起源、流传、主题和艺术形象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整体而言,对巴拉根仓故事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民间故事;巴拉根仓;研究;现状

巴拉根仓是蒙古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的典型代表,有关他的故事散落在蒙古人生活的东起辽宁、西至布里亚特共和国、北抵蒙古国、南达甘肃的辽阔区域内。在这一区域中,以巴拉根仓为中心人物,各地蒙古族自发创作了一个中心明确、风格基本统一的庞大故事群,即巴拉根仓故事。其中的故事既能反映出不同地域蒙古族的文化、生活环境,也能反映此地蒙古族独特的历史。所以对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研究工作不仅有助于保存珍贵的蒙古口头民间文学作品,也有助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蒙古族生活形态等诸多问题。本文拟对百年来对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点,更好推动对巴拉根仓故事的研究。

一、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情况

巴拉根仓故事最早的收集者是俄国旅行家格·波塔宁,他曾于1863至1899年间五次游历中国边疆地区,期间记录了一些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作品,在其1893年出版的两卷本《唐古特·西藏边境和中央蒙古》一书中收有从青海、甘肃收集到的《巴楞僧格》故事五篇。其后,比利时人、蒙古学家A·莫斯忒尔蒂(汉名田清波)在1906年至1925年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从事传教活动期间,在该地搜集到《琶郎桑》故事八篇。[1]1926年,苏联蒙古学家巴·符拉基米尔佐夫在《蒙古民间文学范本》中发表了从喀尔喀巴雅特部落搜集到的名为《巴楞僧格》的一组故事。“我国内蒙古作家扎拉嘎胡在1954年《内蒙古文艺》杂志发表了两篇《巴拉根仓的故事》。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学者博·仁钦在1956年出版的《蒙古新闻》第7、8、9期上发表了数篇《答兰胡达勒齐——巴楞僧格》故事。”[2]1959年,由陈清漳、赛西、芒·牧林搜集、整理的《巴拉根仓的故事》出版,此书于1984年又“选用扎拉嘎胡、赛西、陳清漳、那顺、朱荣噶和芒·牧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学者策仁苏德那木,比利时人、蒙古学家A·莫斯忒尔蒂,苏联布利亚特人民共和国的A·И·沙蒂叶夫等十数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半个多世纪所搜集的故事”[3]合并而成《巴拉根仓故事集成》。1962年,内蒙古语文研究所编写的《蒙古族民间故事集》中收录巴拉根仓故事10篇,后增至12篇,纳入钟敬文主编的《中华民族故事大系》丛书。此后,在我国出版的各类蒙古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均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巴拉根仓故事,但都非巴拉根仓故事专辑。至今,1985年出版的由芒·牧林主编的《巴拉根仓故事集成》是我国收录巴拉根仓故事最多,搜集地区最为广泛的巴拉根仓故事集成类专著。

二、巴拉根仓故事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巴拉根仓故事的研究起于苏联学者巴·符拉基米尔佐夫,他认为巴拉根仓“‘是西藏小说、故事幽默滑稽人物在衛拉特蒙古的再现” [4]。这一论断是很长时间内关于巴拉根仓故事起源的主要观点。如蒙古国学者波·好尔劳在其1960年出版的著作《论蒙古民间故事》中虽最早认为巴拉根仓的故事与另一组蒙古族民间故事“七十个谎言”具有渊源关系,但其结论又转向符氏的观点,认为巴拉根仓形象是印度、西藏文化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的结果。另一位蒙古国学者“热·纳仁图雅在《关于<答兰胡达勒齐伯楞僧格的故事>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一文中,也认为‘这是渊源于藏族的<巴兰>或<伯楞>(桑)的故事,从而逐渐与蒙古族的《答兰胡达勒齐》的故事融合演变而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答兰胡达勒齐——伯楞——僧格的讽刺笑话故事”②。这一时期内,蒙古国虽有个别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但主流观点仍以巴·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观点为主,认为巴拉根仓故事源自藏族民间故事。

巴拉根仓的故事虽在民间流传已久,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才开始了对巴拉根仓故事的专门研究。1981年和1985年,芒·牧林先后发表了《<巴拉根仓的故事>渊源考》[5]、《<巴拉根仓的故事>渊源、发展及其时代初探》[6]两篇文章,具体分析了巴拉根仓故事的渊源和发展。芒·牧林在文章中证明在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察哈尔地区和青海、甘肃、辽宁阜新蒙古自治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尔喀地区、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出现的巴拉根仓名称的不同变体均是源于同一个意思:富于智慧者。从词源学的角度观察,在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名称变体也均是源于巴拉根仓、巴兰桑、伯楞曾格或答兰胡达勒齐的变体。而与这些名称变体具有同音的藏语词汇,均不表达“富于智慧者”之义。所以从词源上看,巴拉根仓故事不可能源自于藏语民间故事。同时,芒·牧林认为巴拉根仓故事源于蒙古族民间故事《答兰胡达勒齐》,即“七十个谎言”。因为无论是人物名称(某些巴拉根仓故事中,同一人物往往有两种称呼,一为巴拉根仓,一为答兰胡达勒齐),情节结构(许多故事的情节一般都是王爷、诺彦等权贵向巴拉根仓提出某种棘手的难题,以此企图谋害他,而巴拉根仓则每次都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并羞辱对手),还是主人公惯用的斗争手法(巴拉根仓总是采用说谎、欺骗的手段战胜对手)都与《答兰胡达勒齐》中的模式如出一辙。同时,芒·牧林认为《答兰胡达勒齐》的七十个谎言中所描绘的画面是典型的蒙古民族日常生活场景,所以巴拉根仓故事是源于《答兰胡达勒齐》的蒙古本土民间故事。芒·牧林的这一论断,至今被认为是关于巴拉根仓故事渊源的较为准确的论断。

1982至1991年间,纳日苏、杭爱、白万柱、白云四位研究者分别刊发了《论<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思想内容》、《论<巴拉根仓故事>的艺术特色》、《论<巴拉根仓的故事>的内在结构类型》、《论<巴拉根仓的故事>及其藝术特色》和《民间瑰宝 熠熠生辉——<巴拉根仓故事集成>散论》五篇论文,研究了巴拉根仓故事的诸多艺术特色和价值。在《论<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思想内容》中,纳日苏认为巴拉根仓故事的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它既深刻地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残暴”,[7]又因民间故事是由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底层群众所创作,所以这种批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准确的揭露阶级矛盾的实质性问题。同时,在巴拉根仓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剥削阶级常常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对其进行篡改,使某些故事的思想内容缺乏趣味,思想价值因此受到进一步影响。在另一篇文章《论<巴拉根仓故事>的艺术特色》中,纳日苏分析了巴拉根仓故事所体现的共同的思想内容特点、故事情节特点和故事结构特点。杭爱的研究与纳日苏类似,都是以结构主义的手法研究巴拉根仓故事中的某类结构特征。在《论<巴拉根仓的故事>的内在结构类型》中,杭爱将巴拉根仓故事中常见的几种斗争类型和人物特点做以结构性的归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退却=进攻、绝妙的撒谎家=非凡的联想天才”[8]。白万柱在《论<巴拉根仓的故事>及其艺术特色》中认为“《巴拉根仓的故事》数百年来所以为人们喜闻乐道,并日臻完美,除了它思想内容的丰富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之外,还在于它独具风格的艺术性。”[9]其艺术性可概括为:“运用自如的讽刺艺术、神奇莫测的幻想艺术、清新的草原艺术,浓郁的民族风格”。[10]白云以1985年出版、芒·牧林主编的《巴拉根仓故事集成》为蓝本,在《民间瑰宝 熠熠生辉——<巴拉根仓故事集成>散论》中论述了巴拉根仓故事的三个艺术特点:“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智慧与勇敢的结合、真实与虚假的结合”。[11]

1991、1992年,白万柱先后发表了《<巴拉根仓的故事>与<阿凡提的故事>比较研究》和《<巴拉根仓的故事>与<阿凡提的故事>比较研究(续篇)》两篇论文,开创了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研究巴拉根仓故事与其他民族民间故事的先河。作者在首篇论文中探讨了巴拉根仓故事和阿凡提故事在主人公斗争策略、思维特点和两部故事构思方式、讽刺手段的异同。白万柱认为巴拉根仓故事和阿凡提故事在主人公的斗争策略和故事的所运用的讽刺手段上具有同一性:首先在主人公的斗争策略方面,他们的行动都是出于自卫,并不主动出击去寻求对王爷、巴彦等人的挑战。他们都是在受到王公贵族的压迫之后,才“以爆发性的‘急智发起猛攻,以谬治谬,以毒攻毒,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2]其次在故事所运用的讽刺手段上,两部故事都是通过塑造讽刺形象,结合比喻、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段,最终利用合理的语言编排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除此两点相同性外,两位主人公的思维特点各具特色:“巴拉根仓的想象更加大胆、怪诞,近乎神话,带有浓重的浪漫色彩;而阿凡提则通过缜密的联想,发挥他的想象力,清晰度大,逻辑性强。” [13]这种特点在两部故事的构思方式上就体现为“《巴拉根仓的故事》侧重故事情节,《阿凡提的故事》则善于应急思辨”。[14]作者在次篇《<巴拉根仓的故事>与<阿凡提的故事>比较研究(续篇)》中着重研究了两部故事所表现出的两个民族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思想、语言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各种异同。他认为两部故事在上述五点中的异同主要是受到各民族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蒙古人受多神教影响,而维吾尔族受一神教影响更大,所以造成了两个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进入新世纪后,众多研究者和硕、博研究生以更全面的视角继续着对巴拉根仓故事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前期更加丰富。这些成果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巴拉根仓故事和其他民族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几者异同的基礎上对巴拉根仓故事独特的艺术特点进行梳理;二、以巴拉根仓故事在不同蒙古地区所流传的文本为研究对象,阐发当地机智人物故事的艺术特征或研究故事文本中所反映的当地独特的人文社会风貌;三、将巴拉根仓故事纳入蒙古族机智人物故事类别中,对此类故事予以全面的研究。这其中,第二类论文是此段时期中巴拉根仓故事研究的主流,这类研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具有变异性特征的民间口头文学在不同地区流传时产生的各种变异现象,又伴随研究中的搜集、整理工作,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当地所流传的巴拉根仓故事。鞍山师范学院教师王志清以此为主题,围绕辽宁阜新地区流传的巴拉根仓故事,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5],分析、总结了当地所流传的巴拉根仓故事所带有的当地独特的文化、生活、历史印记。这些论断清晰地说明了巴拉根仓故事在流传中是如何借助民间口头文学的口头性、变异性特点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又如何借助传承性而秉持了巴拉根仓故事惯有的母题或艺术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常慧敏同学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巴拉根仓故事研究——以巴林右旗流传的巴拉根仓故事为例》中也通过记录巴林右旗故事讲述人金巴扎木苏所讲述的巴拉根仓故事,对流传于当地的巴拉根仓故事的题材、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给予了一定的研究。

三、巴拉根仓故事搜集与研究的反思

大多数研究者们认为巴拉根仓故事出现的时间下限是在20世纪的前半期,距今以后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现有的对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情况来看,不少工作仍亟待弥补或加强。

首先,对不同地区所流传的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仍有待完善。巴拉根仓故事在整个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区广泛流传,但至今收录故事最多的《巴拉根仓故事集成》也只收录故事88篇、异文20篇,共108篇。而从现在所见的其它出版物及研究者们在论文中收录的巴拉根仓故事的数量看,搜集工作也仍不够完善,甚至很多地方都没有进行过相应的文本搜集工作。所以尽快完善对不同地区所流传的巴拉根仓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巴拉根仓故事研究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通过对巴拉根仓故事的全面搜集,才能建立坚实的研究基础,从而开展其它类型的研究。

其次,巴拉根仓故事文本及研究成果的汉译工作有待加强。自巴拉根仓故事研究开始以来,文本搜集和研究工作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却未能及时进行汉译,甚至是一些早已搜集到的故事文本,仍没有进行过完整的翻译。造成这种结果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者受所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等。翻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文本及相关研究成果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互动程度,较低的交流互动程度既影响巴拉根仓故事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不利于未来巴拉根仓故事研究的发展。所以如何完善对现有文本及研究成果的翻译,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次,巴拉根仓故事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某些领域仍值得研究者关注。例如对故事传承人的研究、叙事学研究、主题学研究、与其他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比较研究,甚至是对巴拉根仓故事的故事类型索引分类研究,都仍需拓展。同时,前人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仍不完善,例如在白万柱关于巴拉根仓故事和阿凡提故事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两部故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思维、文化、生活特点归因于两个民族所信仰的不同类型的宗教。但此观点在论文中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因此遗留下更多的问题,如:维吾尔人在历史上信仰过多种宗教,并不只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那如何判定伊斯兰教是影响其生活、语言和心理特点的唯一原因?而巴拉格仓故事是否也仅仅受到多神教或萨满教的影响?在巴拉根仓故事的创作、流传过程中,藏传佛教及其他宗教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关注但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巴拉根仓故事作为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当地蒙古族独特的思维、文化、生活特点相结合。对它的研究不仅能够窥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蒙古人的思想、文化、生活坏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蒙古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诸多证据。凡此种种,都亟待精通多种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研究者加以关注,届时巴拉根仓故事定会重新焕发它新的生命力。

注释:

[1]收录于阿·莫斯太厄搜集整理.《阿尔扎尔查汗》(曹纳木译)(蒙古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2]荣苏赫等主编.《蒙古文学史》(第3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552.

[3]芒·牧林编.《巴拉根仓故事集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前言.

[4]转引自荣苏赫等主编.《蒙古文学史》(第3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554,554.

[5]芒·牧林.《<巴拉根仓的故事>渊源考》[J].内蒙古师院学报,1981:4.77.

[6]芒·牧林.《<巴拉根仓的故事>渊源、发展及其时代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1985:3.103.

[7]纳日苏.《论<巴拉根仓故事>的思想内容》[J].內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2).16.

[8]杭爱. 《论<巴拉根仓的故事>的内在结构类型》[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0).104.

[9][10] 白万柱.《论<巴拉根仓的故事>及其艺术特色》[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1989(03).14,14.

[11] 白云.《民间瑰宝 熠熠生辉——<巴拉根仓故事集成>散论》[J].民间文学研究.1991(05)16.

[12][13][14]白万柱.《<巴拉根仓的故事>与<阿凡提的故事>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04).19,22,20.

[15]参见王志清.《蒙汉文化交融的社会记忆——以辽宁阜新地区的巴拉根仓故事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83.

王志清.《佛光掩映下的民俗生活史——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中“童年出家”与“佛祖赐名”两个故事素的解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51.

王志清.《巴拉根仓故事中家乡风水传说的民俗解读——以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文本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32.

王志清.《从日常生活视角谈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中的婚姻情结——兼论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J].民间文化论坛.2009(11).15.

陈曲、王志清.《民俗学互文性理论视野中文学平行本质——以辽宁西部农区蒙古族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76.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现状研究
我画民间故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漫话民间故事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