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现状的隐忧
2016-05-30杨旺
杨旺
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七——九年纪学段,学生应学习的语法修辞内容有:词的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包括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包括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常见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但该课标,又明确规定不作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学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在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语法知识的考察早就销声匿迹了,进而在考试功利的驱使下,也为不少语文老师省却了“无限烦恼”,无不为之拍手称快,索性避而远之,干脆不讲汉语语法知识,无视教材中的那些白纸黑字的“铅印”;当然,学生也就轻松了许多,根本不去关注语法知识,甚至不少学生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给教材上的这部分文字涂上深深浅浅、鲜艳夺目的色彩,更有甚者还在其上打上一个个大大的“X”字!这是在提醒着谁,还是在暗示什么?试问:传承了五千年的汉子文化,如今怎么啦?怎会遭遇如此的尴尬?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一是教材编排有“嫌弃”。现在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汉语知识,但其教学的目标只是落到了课后练习或课本后面的附录中来标示出来,甚至在现今执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版)中,更是把它简单化了,在课文学习目标中从不作要求,课后练习也未涉及,只在各册的附录中列出一个“简表”,当前虽然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但大多数教师都还是“以本为本”,课本不作要求,教师自然不把它作为讲授的内容,或者不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来讲授,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受影响呢?
二是考试指挥棒是最魁祸首。近年来,全国除了山东、河南等几个省份,在中考中有明确的汉语语法知识的考点外,其他省份和地区偶有夹杂,其间也是闪闪烁烁,诸如关联词语、病句修改和修辞,大多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因为规定不考,或许是母语太魅力无穷,让出题者有意无意要旁敲侧击,学生答题效果差才恍然大悟。而老师呢,肯定是按规矩办,偶有考及,当然愤愤不平,也最终只得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可最遭殃的就是学生,摔笔不得,以至愤怒,进而后悔终生!
三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不容忽视。曾记否,不少语文老师因为要教语法基础知识,买资料查资料,网上学习,向同行请教,不断充电,忙得不亦乐乎。而今他们省却了这些烦恼,越发自信起来,只要能耍好一堂课不就优秀了?于是便有了“只要认识字,就能教语文”的传言了。所以,他们也不正好顺应了教改的潮流么?
四是学科教学改革不同步。同是教学改革,英语却是大张旗鼓地教语法学语法,而且在中考中还有三四十个语法单选题。何况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如句子成分,语文课不学,英语却要学要考,怪不得很多英语老师埋怨语文老师,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长此以往,其教改的结果可想而知。还是先拿老师的例子来说说吧。一位语文老师在教《说“屏”》一文时,无意中被一名好奇的学生问及题目中“屏”字上的引号的作用时,他便顺水推舟,让学生先是讨论了一会儿,之后学生的回答便是五花八门,但老师最终的“权威”裁决是“特定的称谓”。又如有老师在教《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有学生对句子“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中的关联词语“既(不是)……”表示质疑,并认为该复句的前后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可是这位语文老师思索了良久,才语气委婉地说:“这文章是名家的作品,该句子是文中的原句,该关联词语究竟用得对不对,还需要商榷。”于是便把这位学生表扬了一番,便将自己的课继续了下去。还有老师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讲到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使用的修辞方法时,用“比喻”一言以蔽之,还要求学生在“似乎”一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更有甚者,不少老师在教文言时总是漏洞百出:如讲“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和“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两句中的“而”字用法时,认为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承接关系。诸如老师的上述错误或失误,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不少公开课上也屡屡出现。究其原因,或许就是老师缺少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研究,缺少自我充电,一味按照考试要求去应对,这样的话,语文教学仿佛缺失了点什么?回想八九十年代,不少语文老师不敢教语文,而今专业素质低和非汉文专业的人教语文,可以说是大量充斥!谁都可以教语文!于是出现了一些语文老师教幼儿班、小学和初中,甚至高中,可谓一路高歌猛进!
老师怎么教,学生也怎么学。如果老师蜻蜓点水甚至不教,学生就是想学,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故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汉语知识的教学现状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少学生对汉语知识一窍不通,更谈不上运用。不妨举一则学生的习作来剖析。例文:最美
要问这世间最美的东西是什么?是画?是风景?是花?是相貌?我认为都不是!世间最美的爱……
世间最美的是母爱。母亲不仅辛辛苦苦,而且十月怀胎,又伴随剧烈的疼痛而产下我们,但又不分日日夜夜,像母鸡照顾小鸡一样地照顾我们。婴儿时,晚上不睡觉,还一直哭闹,母亲会把你抱起来,左一手右一手左右地摇,嘴边还一直不停地哼着:“宝宝乖乖,睡觉觉”……当婴儿时的我们睡着时,母亲又像放小鸡一样轻轻把我们放下。等到天又亮了,母亲又要起床干活了。小学时……。初中了……
……
世间最美的是爱!是大爱!是母爱……!
该文是一篇初三学生的考场作文,虽未择完,就其所择的这部分来看,除内容、文法之外,单从标点、句子成分及其搭配、关联词语配对、句与句的关系、修辞、语病等可谓一塌糊涂!在“普九”教育的今天,在教改盛行的当下,这样的文章还少吗?这样的现状难道不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思吗?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胡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