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数学案例教学分析
2016-05-30周生伟
周生伟
【摘 要】“案例”教学方法主张由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境和问题进行教学,利用合理的推测与总结,从而实现知识的概括。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与意义。
【关键词】高职经济数学 案例教学 分析
经济数学作为一门跨领域学科,是经济学与数学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知识涵盖的范围较广,学习经济数学,能够在经济类的工作之中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以数学知识作为计算工具,这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就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来看,经济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十分完善,教学经验和方法都存在不足,教材也缺少实际的编写依据。因此,经济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高职经济数学中应用的问题
首先,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总的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普遍陈旧,导致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学生自身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热爱。高职院校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普遍缺乏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高职数学的难度较大,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
再者,高职院校对经济数学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一般为专业院校,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一些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学科就无法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经济数学学科被忽略。
二、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策略与意义
(一)以案例教学方法提升经济数学教学目标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数学学科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并不能就此不闻不问、弃之不顾。经济数学学科中包含着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能够解决高职院校经济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例如,将一件商品的需求函数定义为Q=1200/p,问:当p=30时其需求弹性,并探讨经济意义。在这个案例之中,应从经济学角度和数学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会相对减少,但是商品的需求量并不是定量,不同商品的需求量也具有差异,要根据商品的实际情况对需求量进行统计。题目中所述需求弹性是商品的外界制约因素,对于商品需求量造成的影响程度,当知道商品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时,就可以利用数学算法对需求弹性进行计算。而从数学角度来看,在经过经济学分析之后,题目的要求与解答方法就一目了然了,可以设置函数导数,并对其进行计算。
1.案例分析方法改善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教学之中,应摒弃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即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据,从真实事件之中体会数学概念的含义,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导数与微分”这一知识点时,将真实的经济案例加入到教学之中,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不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而是加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可对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使数学知识更加具有生动性和灵活性。
2.案例分析方法提升学习兴趣
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以实际内容来改善学习内容,不再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全部倾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其他经济学的观点和不同的题目解答方法,这就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学校的重视程度
在利用案例教学进行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如,引进多媒体教学器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善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从其他学校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学方案,将案例教学方法彻底贯彻落实在经济数学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从而实现经济数学教学改革,强化数学教学的成果。
三、结语
数学学科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广,因此,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都会感觉有一定难度。数学原理普遍来自于实践之中,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都是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内容,教学内容中缺乏真实的依据。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数学教学时,应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娜.高职“经济数学”案例教学之实践探讨[J].中国市场,2011(02).
[2]刘广丽,刘晓菊.高职经济数学“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
[3]向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中的应用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