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开记忆的封锁

2016-05-30赵甜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悖论记忆

赵甜

摘 要:《黑色地图》是北岛后期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一般人的人生历程:归乡、记忆、告别。诗人通过“黑色”与“地图”,“泉水和蜜制药丸”与“夜的话语”,“彩虹”与‘“黑市”,“小窗”和“明月”这四组存在悖论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人生的悲剧性。

关键词:归乡;记忆;告别;悖论

诗人北岛一直是朦胧诗歌的代表。《黑色地图》这首诗写于北岛获准回国探望病重的父亲的2001年底到2002年初左右,是北岛后期代表作之一。这是作者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北京后写的诗作,难免会有很多的感触。他在散文集《城门开》序《我的北京》中这样写道:“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想到,北京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这种感触不仅仅是一般的游子共有的感受,也是这个经历了十三年磨难与艰辛的诗人的独特的感受。诗人过去经历的苦难和如今回到故乡的感触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有了“黑色”与“地图”这样存在性的悖论。

一、“归途总是比迷途长”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据《辞海》解释,寒鸦,亦称“慈鸟”。“寒鸦”这个意象是和诗人当时回国的心境符合的,诗人回国是看望病重的父亲,同时也在看望阔别十三年的故乡,“慈鸟”可以引申为反哺归真的意思。“终于”和“拼凑”这两个词反应了诗人经过十三年的磨难终于回到家乡的心情,一种难以言说的辛酸,引领着诗人回乡的“黑色地图”是“拼凑”而成的。“黑色”是一种暗的颜色,给人以阻碍,但是“地图”是指引人寻找方向和地点的,阻碍和引导就形成了存在性的悖论。这种存在着阻碍的引导就造成了“归程”比“迷途”长,“我回来了——归程/总是比迷途长/长于一生”这一节直接道出了归程中的艰难 ,“长于一生”是诗人强烈的心理震撼,难道诗人的一生都在归来的路上吗?2001年底诗人回国时已经52岁,探望父亲期间还要回到美国,他一直在路上,“一生”这个词是诗人心灵归乡的时间。诗人在父亲病重期间回到故乡,但是他觉得“自己在故乡成了异乡人”,他内心希望这一生能够真真切切地回到故乡。

二、解开记忆的封锁

诗歌的第一节用了很多意象来阐述诗人归乡后难以言说的辛酸,紧接着的两节感情色彩更加突出,意象也不再晦涩难懂,用平实的语言展开了他对童年、父亲和青春的回忆: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岛在散文集里写道:“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及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 所以诗人的回忆要带上“冬天的心”。“泉水”有源头之意,诗人带领我们走进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走近了他的儿时年代。从散文集《城门开》中的一篇散文《味儿》中我们知道,在生活困难时期,诗人把鱼肝油称为“蜜制药丸”:“起初,从父母严肃的表情中,我把它归为药类,保持着一种天生的警惕。……随着年龄增长这孤独感被不断放大,构成青春期内在的轰鸣,滴管改成胶囊后,我把鱼肝油归为准糖果类,不再有抵触情绪。” “蜜制”和“药丸”这两个对立的意象代表着诗人对青春期一种独特的感受,但是这甜蜜的儿时回忆却成了“夜的话语”。“夜”这个意象在第一节已经出现过,指的是“黑色地图”。“夜”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自己独特的固有的意象,这里,它代表的是一种屏障,和前面的“泉水”和“蜜制药丸”是紧张对立的,是相悖的。

如果说“蜜制药丸”是诗人展现记忆中的味觉的话,那么“记忆狂吠/彩虹在黑市出没”就是给我们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记忆狂吠”,随着味觉的牵引,诗人的记忆开始泛滥,像都市的噪音一样“狂吠”起来。诗人在回忆性散文《声音》中对北京六十年代、文革初和现在的城市声音都进行了描述,文革时期和现在的故乡已经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彩虹”和“黑市”是两个色彩对比强烈的词语,“彩虹”一般指的是美好的事物,而“黑市”就是“彩虹”的对立面——恶,“彩虹在黑市出没”就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散文的末尾,“毛驴”和“虎豹豺狼”都有着很深的寓意。“此后很久,我一到半夜就辗转反侧,倾听那毛驴凌乱的啼声。它们一定预感到厄运将至,就像少年鼓手,调整步伐,抱着赴死的决心。”这一段话就写出了文化大革命前期人们内心的混乱,一些美好的事物都将埋没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黑色运动中。

紧接着,诗人开始收拢他泛滥的回忆,回归到现实本身,想到了此行的目的。“父亲生命之火如豆/我是他的回声”这句诗在诗人的另一首诗《给父亲》中也有表达:“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 “豆”是一种需要播种的植物,意味着诗人对父亲的继承和延续,也蕴含着儿子对于年老的父亲的责任感。我们在散文《父亲》中知道,诗人北岛和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我们从未真正平等过,有时我多想跟他成为朋友,说说心里话什么的,但发现这不可能。” 《给父亲》这首诗中也表现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我从童年的方向/看到的永远是你的背影”。 但是在“我是他的回声”这句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和父亲的和解,因为他自己也成为父亲,而且“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原来“我”就是曾经的“父亲”!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这句诗仍然是诗人在回忆过去,这种记忆随着时间逝去但是却在“信”中保存了下来。“旧日情人隐身风中”是感叹青春记忆的消逝;在《日子》这首诗中也有“信”这个意象,信件是连接两个空间的纽带。在时间的消逝和空间的转移中,诗人关于过往的记忆就被无限地夸大了,进而“隐身风中”,虽然信件会褪色,但是这种记忆会永久存在,就像《日子》中的诗句那样:“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这是一般人都有的朝花夕拾之感,为了纪念。

三、“重逢总是比告别少”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至少一次”

“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回到现实,我们看到了诗人与北京的和解,对过去的释怀。“排队”一词说明诗人经历了艰辛万苦回到了故乡;亦或是取其原意:诗人是回国看望病重的父亲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医院排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医院是一个有关生死的地方,“小窗”里面充满了紧张、恐惧、拥挤和喧闹。“明月”是一个传统的文学意象,它出现在很多古典诗歌中(“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等等),在这里,窗里和窗外就是一种紧张的对立。

“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这句诗和第一节的最后三句遥遥相应。散文《父亲》中说:“‘人生就是个接送,总有最后一次。” 这是北岛的父亲对他说过的话,“接”就是“重逢”,“送”即“告别”,“最后一次”也就是死亡。诗人告别了自己的妹妹,这一次将要告别的是自己的父亲。也已经步入老年的诗人用父亲说过的话来安慰自己,也用来告别父亲,这也是人生的悲剧之处。

我们知道北岛是个很有争议性的诗人,他的争议性是与政治挂钩的,诚然,我们不能离开政治背景来解读北岛的诗歌,但是也不能泛政治化。就像《黑色地图》这首诗,如果你不了解政治背景,就读不出北岛回到北京后的复杂情绪,但是诗中的很多意象都是诗人回忆生活中的一部分,又不能套用政治背景来过度解读。无论是晦涩或是平实的意象,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都是一般人的人生历程:归乡、记忆、告别,但是诗人又能通过几组存在悖论性的意象中展现事物的悲剧性,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注释:

北岛:《城门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

北岛:《城门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

北岛:《城门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

北岛:《北岛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16.

北岛:《城门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95.

北岛:《北岛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16.

北岛:《北岛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

北岛:《城门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92.

参考文献:

[1]北岛.北岛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北岛.城门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悖论记忆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夏天的记忆
真与说谎者悖论
“帽子悖论”
记忆中的他们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