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建构
2016-05-30王玮
王玮
【摘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生态课堂 生本主义
一、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生态学这个术语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它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以教育学和生态学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为主”,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
2.生态课堂教学的环境: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知活动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3.生态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 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4.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5.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学生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学生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三、“生本主义”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
1.认知感受。学生的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准备。教师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通过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并为下一阶段的内化进行引导,并及时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
2.领会内化。领会内化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搜集资料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资料整理,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基本规律,并进行知识拓展。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3.任务拓展。课后任务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内化,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以及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
四、总结
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教师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3]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