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口弦琴历史与现状分析
2016-05-30杨润李丹丹
杨润 李丹丹
摘 要: 《简明音乐词曲》中说:“口弦,拨簧乐器。由竹片与黄铜片制成,也有用小铁环与薄铁片制成,各地名称不一,大小各异。彝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和怒族称‘口弦,赫哲族称‘空康吉。演奏时置于唇间,左手指弹动簧片,利用口型开合发音,音域为一个八度,音量小,音色优美、秀雅,是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乐器。”赫哲族是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赫哲族还有一种重要的乐器并不为多数人所知,这就是口弦琴。本文将以赫哲族口弦琴的历史和现状作为切入点来重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赫哲族;口弦琴;历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新中国成立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赫哲族所使用的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创制文字。因历史上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现已经通用汉语。在音乐上,一提起赫哲族,首先让人想起的便是著名的《乌苏里船歌》,也就是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而乐器口弦琴在赫哲族的音乐发展中也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赫哲族口弦概述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赫哲族口弦琴盒形似小鱼,有四五厘米长,现在都是用铁扦成外壳,中间嵌上细长的钢簧制成(类似钟表的黄)。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动琴弦。口弦既能弹奏出欢快优美的曲调,又能弹奏出悲凉哀婉的调子,实际只可演奏一个音。口弦普遍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形制略有差别,材料也不尽相同。南方口弦多以薄竹片削成长条状,中间挖成头簧舌。北方口弦以铁制为主,中间镶嵌铁质簧片,很多民族把它用来娱乐、解忧、表达隐语、传达信息、传递感情。
1.1 赫哲族口弦演奏的内容及题材
关于口弦的演奏内容及题材,涉猎的比较广泛,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外趣事、说法各异:
表达爱情。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为了表达爱情,传递情感,大都用口弦来传递。
寄托哀思。在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思念时,简单明确,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在赫哲族,每当人们吹起欢快的口弦琴尽情地娱乐时,老人们往往会讲起令人尊敬的石头姑娘,那是凄美的神话故事,也正是从此,口弦琴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每当人们吹起口弦琴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位勇敢的石头姑娘。
1.2 口弦的演奏方法
演奏口弦时,用左手大指与食指捏着琴身两端,将琴身靠近门牙,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拨动簧片,舌头颤动着吹出丹田之气,便可吹出各种不同的调子。舌、指、气配合默契,琴声娓娓动听,承受着气流和指头弹动的变化,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只是其音量较弱,听者须近在咫尺才能听清。
1.3 口弦的发声原理
口弦的发声原理比较特殊,口弦这件乐器本身并不发声。它的发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手指,我们可以把手指称为拨动铁簧震动的激励体;二是口腔,口腔是口弦发声的唯一载体,我们称之为共鸣体;三是舌头和口腔肌肉,它们是口弦音色变化的调节器。脱离了这三种介质,口弦自身根本发不出任何声音,这三种介质缺一不可。对于口弦,我们不要强加给它定义,也不要统一演奏方法,更不要去清晰地界定,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情怀才是对各民族音乐最好的解释。
2 赫哲族口弦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
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是中国最小的乐器之一,也是赫哲族喜欢使用的一种民族乐器。口弦琴形似小鱼,有中指那么长,都是用铜片或钢片弯曲而成。弹奏方法是把琴放在唇齿间用手指拨弦,运用口腔内部的变化,既能弹出欢快的节奏,又能弹出悲哀的曲调,赫哲族青年男女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口弦在我国流行的时候,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赫哲族人民中几乎达到人手一把的程度,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承受后的将近三十年时间里,它又突然寻无踪迹,这中间的现象值得深思。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赫哲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渔猎民族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赫哲族在自身经济文化发生变迁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赫哲族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些来自赫哲族内部及外部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使原本相对保存较好的赫哲族原生态民间音乐失去了讲唱的土壤,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异。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经过改造变异存在下来的很多,消亡的也不少,尤其在当今的电子合成音乐时代,一些乐器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如何傳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3 赫哲族口弦的科学价值
口弦琴是赫哲族一种民间乐器,是一种铁质乐器,大小约有十三厘米,中间有一簧片,用牙齿顶着,靠舌头和口腔的变化发出声音,有音色的变化。在赫哲族中家家都有口弦,人人都会演奏口弦,但并没有人称其为乐器,反而是近年来研究的学者把其称为乐器。目前的当地人对口弦的制作方法和演奏方法大都是说不清楚的,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应拥有的东西。这说明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认识的,赫哲族人对口弦的观念是真实的,他们对音乐的解释也是有他们独特的观念的。所有赫哲人的音乐舞蹈不具有纯粹的娱乐意义,那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所说的音乐的艺术价值在赫哲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对他们来说,音乐是维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一种方式。过去,我们把音乐作为单独的学科去研究,过分地关注音乐的本体变化,作为演奏者,更是只关注演奏技巧的更新,而不去关注与音乐有关联的其他学科的发展现状。把音乐作为文化去研究,把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去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秦序.民族乐器口弦初探[J] .音乐艺术,1981(1).
[2] 曾遂今.口弦漫议[J] .民族音乐,1985(3).
[3] 朱卓建.口弦初探[J] .民族音乐,1985(4).
[4] 曾遂今.口弦发音原理初探[J] .乐器,1986(4).
[5] 曾遂今.口弦的科学价值[J] .音乐研究,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