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猴闹春话厂甸

2016-05-30宋鑫娜

北京档案 2016年2期
关键词:庙会

宋鑫娜

说起老北京的春节庙会,厂甸庙会应该算是最负盛名的一个了。它因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影响深远而被列为中国四大庙会之首。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厂甸庙会更加兴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清末《厂甸竹枝词》中唱到:新年拜罢去春游,厂甸街头万斗尘。女绿男红车似水,此来彼往人看人。光绪年间《厂甸记》中描绘: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民国时期,厂甸庙会被认定为官方唯一指定开设的庙会集市。新中国成立后,厂甸庙会被赋予了新时代特色。1963年,北京市政府举全城之力筹办了一届盛况空前、轰动京城的厂甸庙会。北京市档案馆的一卷档案中对当时的盛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解密档案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厂甸庙会的由来。

厂甸庙会的由来

说起厂甸庙会的历史,还要追溯到明朝。明嘉靖年间,统治者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到了清代,宣武门外聚集了各省的会馆和来京赶考的外地考生,因此在琉璃厂附近,一些售卖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定规模。琉璃厂是明清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琉璃窑前的空地被称为厂甸,也就是现在东西琉璃厂十字路口东北角中国书店所在的位置。乾隆年间,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厂甸开辟为集市,由于依托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庙宇,厂甸庙会由此得名。庙会期间,古玩商、珠宝商、书商聚集于此,连道路两边也摆满了售卖各种小物件的摊位。

民国六年,在琉璃厂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与厂甸连成一片,这里也成为后来厂甸庙会最为热闹的地方。此时厂甸庙会的规模更加可观;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而整个庙会的核心是位于新华街的海王村公园。

办会日期的演变

厂甸庙会自明清以来,一直实行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办会日期,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地方政府对市内庞杂的庙会活动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做出每年举行大型春节庙会,会期为15天的明确规定,即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同时厂甸庙会作为官方唯一指定庙会也由此确定下来。京城另外一个与其比肩的庙会是白云观的春节庙会,它的会期也是半个月左右。北京市档案馆一卷1947年北京市警察局郊四分局,关于白云观春节开放庙会的档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业于本月二十一日据管内西便门外白云观住持赵诚藩呈称:本庙年例每逢春节开放。庙会十九天,本年拟自国历二月十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仍援照历年举行。”

《1963年度厂甸春节市场工作小结》的档案中,对厂甸庙会的日期是这样注明的:庙会市场暂定15天(正月初一至十五)。视情况而定,延长或缩短庙会时间。而实际上,这届庙会实际上比原计划少了5天,缩短为10天。同时在这届庙会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出了适当缩短庙会日期的建议:传统期限为15天,一般在市场后期游人减少,显得市场冷落。今年是10天。虽然游人始终很多,但各方面牵扯的人力物力太大。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的传统心理要求,兼顾各方面的力量和考虑市场的安全起见。今后厂甸市场期限最好是搞5天,就更显得热闹而紧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今京城的庙会种类繁多,主题各异,大大小小不下几十种。2001年重新开张的厂甸庙会在开放时间上也顺应时代的发展,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5天,而这个建议在1963年厂甸庙会的总结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

厂甸庙会的“文市”特色

在京城众多庙会中,厂甸庙会以“文市”特色而独树一帜。从创立之初,厂甸庙会就以经营书籍字画、书帖金石而蜚声京城。延至民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厂甸庙会集市的经营品类日趋丰富和庞杂。文化市场的兴盛有其特定政治环境的因素:民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风云变幻,随着清朝的覆亡,八旗亲贵及官宦世家日趋衰落,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变卖珠宝字画。一些军阀新贵纷纷附庸风雅,争购古玩书画。一时间,厂甸庙会成为名人字画、珠宝玉器、雕漆珐琅、陶瓷古铜、象牙雕刻等文化真品的展销中心。民国中后期,庙会的商业贸易功能逐渐凸显,厂甸庙会经营种类也愈加接近平民的生活需求。1935年的一份厂甸庙会商品经营范围的调查中,就有100多家经营玩具的摊位。建国后,厂甸庙会更加向劳苦大众靠近,销售的货品更加丰富和贴近民生。1963年宣武区关于厂甸庙会的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录:以厂甸庙会传统品种和地方特味小吃,如玩具、风车、风筝、空竹、灯笼、还适当售卖一些小百货、小手工业品及土特产品。为了陪衬货位,还可适当搞点小件针织品、文教用品等。

在1963年这份厂甸庙会档案中,对参会的商户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市属各大百货商场,城区的国营、合营门市部和合作商店参加。手工业管理局所属生产单位和城、郊区人民公社生产的小商品,凭领导单位介绍信,也可入场交易。单干户和无照商贩不准入场活动。反观现今庙会摊位如火如荼的竞标,标王频现的盛况,不禁唏嘘时代变迁下市场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

新时代背景下,庙会的大众娱乐消费趋势愈加明显,异彩纷呈的中外文艺表演,东西南北的特色小吃,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

厂甸庙会——京城百姓的狂欢节

逛庙会是京城百姓春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习俗之一。观看游艺表演,品尝各类风味小吃,也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妇孺稚童春节最大的乐趣所在。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庙会上的民间游艺活动丰富多彩。这些进行表演的民间艺人多来自北京周边的天津和河北等地,多数在天桥地区卖艺栖身。每逢各类大型庙会,这些民间艺人纷纷赶场卖艺,大显身手。古戏法、耍坛子、皮影戏、拉洋片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逛累了,也不能让肚子受委屈。香气四溢、种类丰富的各色小吃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刺激着人们的味蕾。

1963年,厂甸庙会仅小吃品种就包括了艾窝窝、元宵、核桃、切糕、凉糕、花糕、豆面糕、烫面炸糕、面茶、炒肝、灌肠、酥合子等36个种类。大小糖葫芦十天的销售总量就达到了58.7万串。在长达三华里的南新华街上,搭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彩棚,销售货品的摊位就达740多个,出售商品包括玩具、食品、饮食小吃、手工艺品、文化艺术品和花会六大类,约3000多个品种。在10天的游艺狂欢中,庙会的游人总量达到了530万人次。而在1963年,北京市的人口总量也不过在500万左右。

在凭票供应,物资短缺的年代,厂甸庙会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上百种食品及特色商品,对期待了一年的京城百姓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因此,庙会作为新年伊始的商品盛会,受到如此追捧也不足为奇了。

1963年的厂甸庙会对全京城的百姓来说,是一次万众期待的、隆重的节日盛会。因此庙会的主办方非常重视会场的布置和节日气氛的营造,在档案中有这样的记录:在南新华街的南北入口处,各搭彩牌楼一座。场内搞一些标语塔或标语牌,并展出一些形势教育的图片。为增加庙会气氛可以组织一些歌舞团、说唱团在师大附中操场内露天公演(酌情小量收费),环境装饰和宣传的设计、施工以及联系文娱活动等,拟由文化局负责办理。

在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年代,厂甸庙会引来了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档案中的这段文字记述足以印证厂甸庙会的盛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今年厂甸庙会还招来了一些新闻宣传机关的活动,如广播电台,搞了实况录音,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中国新闻社、各报社和人民画报都拍了很多镜头,来反映首都人民欢度春节的欢乐心情。

2001年,与京城百姓阔别近40年的厂甸庙会在原址重新开张。甜香诱人有五尺长的大糖葫芦,抖起来嗡嗡作响的单双空竹,抽在地上滴溜乱转的陀螺,风格各异的大小风筝和风车等颇具厂甸传统特色的商品再次回归到人们的民俗文化生活中。除此之外,京城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彩灯花会、杂技绝活、传统民俗、京剧演出等也在市民的欢呼声中粉墨登场。

2010年,厂甸庙会移师至陶然亭公园,并开辟为民俗区。而原址的东西琉璃厂依然作为“文市区”,成为各大老字号展示传统技艺的场地。在民俗区,市民可以欣赏到老北京藩鼓齐动传统花会表演、老北京天桥绝活表演、老北京吆喝等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在文市区,市民可以欣赏和参与到中国书店天井书画展卖、各地年画展卖、花车非遗产品展卖、戴月轩湖笔展示、汲古阁拓片展等特色活动中。

总之,厂甸庙会作为老北京年节最大规模的民俗活动,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纵览京城各大庙会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庙会发轫于民间,兴起于市井,回归于大众。

厂甸庙会的重生与突围

长久以来,厂甸庙会就被民俗学家亲切地称为老北京的文化名片。这张文化名片承载着新老北京人对京味文化深深的眷恋,对历史文化传统加以发扬光大和传承的坚定信念。如今的厂甸庙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在传承和发展中成为士人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从2001年重新开张以来,厂甸庙会转变了办会理念,注重品牌的重塑和宣传,在结合时代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经济的经营思路,公开向社会招标,形成统一的宣传策划方案等市场机制的运作理念。2010年,结合庙会产业发展策略和公众的品味需求,厂甸庙会实施了“两区一带”的格局划分,即以陶然亭公园为主体的庙会民俗区和以东西琉璃厂为主体的文市区。功能区的划分提供给市民更多的选择,满足了市民不同的趣味和需求。

从2015年开始,厂甸庙会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市民只要进行关注,就能实时掌握庙会的精彩活动预告、乘车路线、周边交通状况等。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北京的庙会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2015年,北京厂甸庙会跨越海峡,举办了“欢乐春节北京文化庙会·台北之旅”活动,为台湾同胞送去了原汁原味的京味民俗文化。在台北厂甸庙会上,老北京特色小吃、传统民间手工艺、现场书画、文房四宝等传统特色工艺受到市民的追捧和争相购买。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享受数字时代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应该重拾起一些传统文化记忆,不止用文字,更应借助各种新型信息载体,加以发扬光大,并不断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猜你喜欢

庙会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洋庙会写趣
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