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肘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2016-05-30李满意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2期
关键词:普济肘部曲池

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肘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最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肘痹的描述,后世医家对肘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有所论述,但多零散,未成系统。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肘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系统梳理了肘痹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 肘痹;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滑膜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虚邪瘀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2.012

肘痹是以肘部关节筋脉肌肉疼痛、肿胀,甚则挛缩,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部分肘痹可连及臂、肩。肘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1]。肘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2],肘痹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历代中医文献对肘痹论述较少,多不系统。本文对肘痹的有关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肘痹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肘痹的病名

古代医籍中关于肘痹的论述,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如早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肘痛”的论述。《内经》《针灸甲乙经》对本病也有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在针灸部分列有“臂肘病”。《针灸资生经》列有“肘痛”。《普济方》在针灸部分也专门设有“肘痛”。现代娄多峰最早将本病正式命名为“肘痹”[3]。本病在临床上还有其他不同称谓。

1.1 肘 痛 肘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现有文献中最早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论有肘痛,其曰:“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论肘痛曰:“肘痛,尺泽主之。”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肘痛引肩,不屈伸。”明·朱橚《普济方》曰:“肘痛,屈伸难,手不得举。”另外,《备急千金要方》《医述》等也论及“肘痛”。肘痛连及整个上臂,称为肘臂痛,如《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普济方》《澹寮集验方》《医方类聚》《经历杂论》论有“肘臂痛”。肘痛涉及肩部也疼痛者称为“肩肘痛”,如《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论有“肩肘痛”。以上均以肘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可统称为肘痛。肘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历代文献对肘痹最常用的称呼,多以肘痛作为病名代替肘痹,甚至相互通用。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肘痹虽然以肘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肘挛、屈伸不利等功能受限等表现,因此有待进一步规范。

1.2 肘 挛 是本病的常见症状,指肘部拘急痉挛,难以屈伸。肘挛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经脉》中曰:“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明·马莳注曰:“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鱼际、灵道,主肘挛,柱满。”另外,《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也论有肘挛。

1.3 肘 痹 古代文献无肘痹一词,但也有相关病名,如《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论有“肘节痹”《杨氏家藏方》提出“肩肘痹痛”。娄多峰最早提出肘痹之名,《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列有“肘及腕手痹”,并附有肘痹医案,明确提出“肘痹”一名。《娄多峰论治风湿病》则单独列有“肘痹”进行论治[4]。

2 肘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早期多由外感六淫,劳损外伤所致。病程日久,正气亏虚,痰瘀内生,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在形成过程中,大多先实后虚,亦有先虚后实者。

2.1 感受外邪 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或调护不慎,如睡时露肘,空调久吹,以致邪气侵袭,痹阻肘部关节而致痹;或感受湿热之邪,或邪郁日久化热,闭阻肘部筋脉,而致本病。如《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宋·窦材《扁鹊心书》曰:“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马莳曰:“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近代张梦侬《临证会要》认为“睡卧当门、窗露缝隙或墙壁罅隙之处,露臂、肩、肘、腕于外,贼风虚邪乘于手太阳、少阳之络”也可致本病。

2.2 正气亏虚 平素体虚,营卫失调,或他病之后,气血脏腑亏虚,皆可致肘部关节筋脉肌肉失养,而致本病。若调护失宜,营卫失调,感邪痹阻,而为肘痛;或脾胃亏损,气血生化乏源,或年老肾衰,或房事不节,肝肾亏虚,肘部筋骨失养,而致痹。如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脾气虚弱,痰邪相搏,停伏中脘,以致臂内筋脉挛急而痛。”明·周慎斋《周慎斋遗书》曰:“内臂细无力而痛,此肝肾气虚,风邪客于营卫,气血不得周养于四肢也。”“脾病则两臂不举而痛,脾不布胃阳于臂,故痛而不举。”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大肠病,则耳后肩臑肘臂皆痛;小肠病,则肩臑肘臂肿痛。”

2.3 劳伤痰瘀 肘部长期劳损,或跌仆外伤,使肘部脉络瘀阻,闭阻不通,而发本病;或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肘部经气郁滞不行,而致痹;或飲食不节,痰浊内生,或痰瘀互结,致使肘部气血不通,而致本病。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作痛。”陈自明《管见大全良方》曰:“若气血凝滞经络不行,臂痛不能举。”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曰:“曾因挈重伤筋,以致臂痛。”龚廷贤《万病回春》曰:“手臂痛,是上焦湿痰横行经络中作痛也。”清·徐大椿《兰台轨范》曰:“臂痛不能举,由气血凝滞经络不能行所致,非风非湿。”

综上所述,肘痹病位在肘部,可连及臂、肩,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邪侵袭,劳损外伤,脏腑亏虚,痰浊流注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5]。其主要病机为经络痹阻,肘部失荣。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实证多为外邪痹阻,损伤血瘀,痰浊气滞;虚证多为脏腑气血亏虚。

3 肘痹的主要表现

“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素问·气穴论》《类经》)“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肩、臑、肘、臂外皆痛。”“臂肘挛急。”(《灵枢·经脉》)“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普济方》《医述》)“肘臂痛不可举。”“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肘中痛,难屈伸。”“肩肘节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肘臂腕中痛。”(《针灸甲乙经》)“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肘内廉痛。”“肘痛时寒。”“肘疼,不能自带衣。”“肘挛柱满。”“肘挛腋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肩胛痛而寒至肘。”(《备急千金要方》)“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扁鹊心书》)“肘寒。”“臂肘外后廉痛。”“肩肘痛。”“肘节风痹。”“肘挛支满。”“肘臂不举。”“臂肘厥寒。”“手臂肘挛不伸。”“臂肘不仁。”“臂肘不得屈伸。”“臂肘挛急。”“臂肘痛。”“肘中痛。”“肘挛支满。”“肘臂酸重,屈伸难。”“肘臂酸痛。”“肘痛屈伸难手不得举。”“肘臂偏细。”“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肘臂挛,难屈伸。”“肘臂酸重,不可屈伸,麻痹不仁。”“肘痛不能上下。”(《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臂肘痛,提物不得。”“肘挛,手臂不举。”(《针灸资生经》)“肩肘痹痛。”(《杨氏家藏方》)“肘中疼。”(《普济方》)“肘膊僵软,匙箸难举。”(《解围元薮》)“肘挛不举。”(《针灸大成》)“肩臂肘痛。”(《青囊全集》)“肩臑肘臂皆痛。”“肩臑肘臂肿痛。”(《症因脉治》)“肩背肘臂腕手病。”(《杂病源流犀烛》)“肩肘臂腕,痛如锥刺,不能屈伸;其痛以肩肘外下侧部为剧。”“一侧上下肢交替肿痛,以肘、臂、股、膝内侧为甚,行动受限。”“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膝膑、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临证会要》)

历代文献丰富而形象地描述了肘痹的臨床表现,综合文献所述,肘痹的主要症状有:肘部关节筋脉肌肉疼痛、挛缩,酸沉和屈伸不利等。另外,若治疗配合不当,病情易迁延不愈,可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西医学的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髁炎、肘关节滑膜炎、肘关节损伤后遗症以及类风湿病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出现肘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肘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内经》对本病也有相关论述,论述有“臂肘挛急”等,如在《灵枢·经脉》中曰:“肠手太阳之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后世医家承《内经》,多在针灸著作中详论本病,如《备急千金要方》在针灸部分列有“臂肘病”进行论述、治疗。《针灸资生经》专设列有“肘痛(肘挛、不仁)”进行论治。明清医家一般在“肢体疼痛”部分对本病进行论述。《普济方》在针灸部分专门设有“肘痛”。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设有“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论述本病。娄多峰《痹证治验》将本病归属“上肢部痹证”[6]。娄高峰等《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在“上肢痹病”中列有“肘及腕手痹”,论述“肘痹”。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也提及肘痹[7]。娄高峰等《娄多峰论治风湿病》则首次单独论述

“肘痹”。

5 肘痹相关问题

5.1 肘痹与臂痹 两者均可见臂肘疼痛而不能上举。臂痹是以臂部疼痛、麻木、肿胀,甚则萎缩,无力抬举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肩以下腕以上的整个臂部,疼痛以筋脉、肌肉为主[8];肘痹是以肘部关节筋脉肌肉疼痛、肿胀,甚则挛缩、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肘关节及周围的软组织。当然,在部位上,肘部为臂部的一部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病变时易合并出现;臂疼可包含肘痹,肘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臂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2 肘痹与经筋痹 两者都可见肘部疼痛。肘部经筋痹疼痛多发生在肘关节周围,经筋走行之上,疼痛范围局限,多固定不移,有明确的压痛点,按压可有明显经筋痹结节、条索等阳性体征。肘痹疼痛主要发生于肘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筋脉,但可伴发肘部经筋痹[9]。

6 肘痹的治疗

6.1 肘痹的治疗原则 肘痹的治疗,实证者,以祛邪通络为原则,针对病因,分别施以祛邪、化瘀、涤痰等法;虚证者,以调理脏腑,补益气血为原则;虚实夹杂者,当以祛邪与扶正兼施。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配合引经药物以达横行肘臂,如桑枝、桂枝、姜黄等药物。另外,本病要重视针灸、推拿和运动疗法的运用,确保肘关节功能的改善。肘痹伴发肘部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肘痹的论治 《内经》论治本病主要在针刺方面,提出了针刺的穴位和方法。如《灵枢·经脉》曰:“肠手太阳之脉,……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三焦手少阳之脉,……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虽然论述不多,但为后世医家论治本病打下了基础。《针灸甲乙经》首次系统用针灸治疗本病,曰:“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腧主之。”“肘痛,尺泽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曲池主之;肩肘节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窌主之。”“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外关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天井主之。”“肘臂腕中痛,……前谷主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本病,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对本病的功能锻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备急千金要方》认为:“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用针灸治疗本病,曰:“肩外俞,主肩胛痛而寒至肘。”“前谷、后溪、阳溪主臂重痛,肘挛。”“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间使,主肘内廉痛。”“曲池、关冲、三里、中渚、阳谷、尺泽,主肘痛时寒。”“关冲,主肘疼,不能自带衣。”“鱼际、灵道,主肘挛,柱满;大陵,主肘挛腋肿。”《针灸资生经》《普济方》从之。《针灸资生经》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肘痛”曰:“天井,治风痹臂肘痛,提物不得。”“尺泽,治风痹肘挛,手臂不举。”“天井,疗肘痛引肩,不屈伸。”“曲池,疗肘臂偏细。”“中渚、孔最、支正、肘髎,疗肘臂酸痛。”“极泉,治臂肘厥寒。”“前谷、后溪、阳溪,主肘挛。”“曲池,主肘中痛。”“曲池,主肘痛。”“掖门,疗肘痛不能上下;列缺,主肘中痛。”“肩外俞,主肘寒;天宗,治臂肘外后廉痛。”“余,治肩肘痛;肘髎,治肘节风痹,臂痛不可举,屈伸挛急。”“中冲等,主肘痛。”“鱼际,治肘挛支满;灵道、尺泽、少海,治肘挛;支正、内关、阳溪,治惊掣,肘臂不举;极泉,治臂肘厥寒;窍阴、手三里,治手臂肘挛不伸;后溪,治臂肘挛急。”“附分,治臂肘不仁;腕骨,治偏枯,臂肘不得屈伸;五里、天井、下廉,治臂肘痛;冲阳、曲池,治肘中痛。”“偏历、三里,疗肘臂酸重,屈伸难。”“中渚,疗肘臂酸痛;大渊,疗肘痛;曲池,疗肘痛屈伸难,手不得举,肘臂偏细;孔最,疗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支正,疗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肘髎,疗肘臂酸重,不可屈伸,麻痹不仁;天井,疗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颈项及肩背痛,臂痿不仁。”《普济方》从之。宋·杨倓《杨氏家藏方》用蠲痹汤治“肩肘痹痛”等,《杂病广要》从之。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引《澹寮集验方》用白术姜黄汤“治肘臂痛”。《普济方》承《针灸资生经》专设“肘痛”进行针灸治疗,曰:“治肘挛,穴前谷、后溪、阳谷、鱼际、灵道。”“治肘中疼,穴曲池;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穴曲池、腕骨、会臑、支沟、肘髎。”“治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颈上气,穴鱼际。”“疗肘痛不能上下,穴列缺;治肘痛,穴液门、五里。”明·沈之问《解围元薮》用白龙丸“治风湿,腰胯以上至肩背大痛,肘膊僵软”。杨继洲《针灸大成》曰:“风痹肘挛不举,尺泽、曲池、合谷。”清·傅山《青囊全集》用桑枝秦艽汤“治肩臂肘痛”。《杂病源流犀烛》用泻青赤汤、胃风汤、续命煮散、抑肝导赤汤、天仙藤散“治肩臑肘臂腕手病”。程文轩《医述》引前人针灸治疗本病曰:“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痛,痹不仁,天井主之。”《临证会要》对于“肩肘臂腕,痛如锥刺,不能屈伸;其痛以肩肘外下侧部为剧,痛处不现红肿,但手不可近,其病多发于一侧。治法:发病不久者,宜疏通经络,调气活血,针药并用,短时可用;多年久病者,须长期服药”“一侧上下肢交替肿痛,以肘、臂、股、膝内侧为甚,行动受限”者,“治法祛风、宣湿、散寒;通经活络,针药并施”;对于“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膝膑、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痛处热炽,微现红肿,痛如锥刺”者,“主以甘寒清热滋阴,苦寒泻火坚阴,佐以败毒熄风通络,切忌辛温燥热之剂”;对于“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病久不愈。治法:祛风、散寒、利湿、止痛、兼补肝肾”。《痹证治验》在“上肢部痹证”中论治本病,并附有本病医案[6]。《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在论治“肘及腕手痹”中,列有3例肘痹医案。《娄多峰论治风湿病》首次单独列出“肘痹”进行论治。《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温经蠲痹汤治风寒湿痹,以腕、肘、肩、膝、踝关节多见;仙鹤草汤治网球肘;消散膏治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中药蒸洗方治肱骨外上髁炎及桡骨茎突炎。《中药贴敷疗法》用斑丁粉治肱骨外上髁炎。《中华独特疗法大成》用单方熏洗治网球肘。

7 肘痹的转归预后

肘痹初期以邪实为主,此时若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若病情迁延,或失治误治,病邪入里,治疗较为缓慢,但只要用药合理,坚持治疗,预后亦好;若出现肘部关节畸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则预后较差。

8 结 语

肘痹,病位在肘部关节筋脉肌肉,部分可连及臂、肩,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病因有感受外邪、正气亏虚、劳损外伤等多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3个方面。基本病机为经络痹阻,肘部失荣。病性有虛有实,实证多为外邪痹阻、损伤血瘀、痰浊气滞,虚证则为脏腑亏虚。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久病迁延失治,易导致功能障碍,预后较差。因此,应积极正确治疗。病初多实,以祛邪通络为原则;病久多虚,治宜扶正为主,兼祛邪。另外,本病应重视针灸、推拿和运动疗法的运用,确保肘部功能的改善。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10],那么肘痹就是二级病名(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病名。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肘痹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地整理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肘痹理论体系,使肘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9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2]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3]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49,161-165.

[4]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风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5-158.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2-78.

[7]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05.

[8] 李满意,王晴,娄玉钤.臂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55-63.

[9]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55-60,69.

[10]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5-12-25;修回日期:2016-01-16

猜你喜欢

普济肘部曲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曲池穴主治病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一肘部练习(中级篇)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诊治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唯余一朵在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