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蒿素
2016-05-30
诺奖结果公布后,屠呦呦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客厅里摆满了花篮,不停地接待各路访客让她有些疲于应对。在此之前,这个84岁的老人是相当鲜为人知的人物。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宁波,是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这个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她离开浙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作为女孩,她觉得自己能上大学“非常幸运”。
毕业后,拥有西医专业背景的屠呦呦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楼之岑,学了两年半的中医。她和同学李廷钊结了婚,有了两个女儿,并在北京定居。直到1969年被任命为“523任务”小组成员,她平静的生活才被打破。
这个项目诞生于1967年5月23日,属于机密的军工项目。当时,由蚊子传播的疟疾极大地困扰着在越南北部丛林与美国人战斗的中国士兵,毛泽东下令成立秘密研究中心,希望在自然界中寻找治愈疟疾的方式。
《纽约时报》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世界已有超过24万种化合物被用于测试,却无一成功。年轻的屠呦呦被派往海南岛6个月,丈夫在农村工作,他们只能将4岁的女儿留在一家托儿所。“工作是当务之急,我当然愿意牺牲个人生活。”屠呦呦后来回忆道。
在中国最南端闷热的热带雨林中,屠呦呦目睹了这种以蚊子为媒介的疾病如何给人体带来致命的破坏:“我看到很多疟疾晚期的孩子,他们很快就死了。”
研究团队从青蒿中提炼出活性化合物青蒿素,但它不像想象中那么有效。屠呦呦开始在古籍中寻找出路,很快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找到了答案:将青蒿浸水绞汁饮用。
屠呦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高温可能使活性成分受损。她用沸点只有35摄氏度的乙醚作为溶剂来提取青蒿素。在老鼠和猴子身上试验时,它能够百分之百地抑制疟原虫。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路易斯·米勒说,许多科学家在早期测试结果不理想后转向其他道路,但屠呦呦选择了坚持。
在临床试验前,屠呦呦在自己身上进行了药物测试,以确保它是安全的。“作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我有这个责任。”她向媒体解释道。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1977年,“523任务”首次以团队名义发表学术论文。由于无法独立打入国际市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卖给一家瑞士公司。美国研究人员在调查青蒿素历史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屠呦呦应得的赞誉。
跟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诺贝尔奖颁发给屠呦呦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无不在用智慧和汗水默默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孜孜不倦地耕耘与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