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渗透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5-30李秀华王以晨
李秀华 王以晨
【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長、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愈演愈烈,这对大学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在分析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的主要方式和宗教渗透对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抵御宗教渗透对大学校园文化不良影响的对策,以其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渗透;大学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重点项目《国际化办学视域下高校抵御宗教渗透对策研究》(2014-GXTZC13)阶段性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进一步融入到国际社会中。但与此同时,境外一些敌对势力也不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1】近年来,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作为幌子从事反对我国社会制度与干涉中国内政的种种活动屡见不鲜。尤其是最近将宗教文化不断向大学校园渗透,采取的方式更加隐蔽,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代表着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无疑对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分析宗教渗透的方式以及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的方式
1.利用学术交流、英语沙龙等方式进行宗教渗透活动
大学英语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都是每个高校必不可少的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课外活动。同时会有许多外籍教师参加,外籍教师本身就有很多是宗教信仰者。许多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都会主动参加此类活动。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一些外籍教师以及“海归”教师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宗教宣传和灌输。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都会邀请一些外国专家在学校开展一些科研讲座以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一些处心积虑的境外敌对势力往往在这时候会进行一些隐性的传教活动。潜移默化的将宗教文化里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扩大宗教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影响
2.通过载体传播的渠道推进宗教渗透的进程
随着第五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给境外敌对势力在高校里进行宗教渗透活动提供了更多契机。他们往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隐秘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发送电子邮件,QQ、BBS等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宗教思想的宣传;还有一些通过打电话、散发传单、电子光盘以及宗教书籍宣传宗教思想。
3.以人道主义关怀或者以做慈善为名义进行宗教渗透活动许多境外敌对势力多打着人道主义或者经济救助的名义有目的的接近有困难的学生,拉拢学生,博得学生的好感进而进行对宗教的宣传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灌输。
4.通过操纵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向其他同学传递宗教意识
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么多的民族中,有不少民族是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的。例如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信仰佛教。高校也是一个多民族学生的聚居地,有很多的信仰宗教的学生多是受自己本民族以及家庭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猎奇心理、从众现象在大学生中很普遍。如果这些有宗教信仰同学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诱导他们用宗教思想影响周围的同学,势必会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宗教渗透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1.宗教渗透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较大影响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2]。而宗教的主要观点是是唯心主义的,大多数宗教都有信奉的神,它认为是自己所信奉的神在主宰世界的一切,神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大学生接受能力强,很容易接收新的事物。宗教渗透会影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宗教渗透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消极遁世
大学生是一个极易接收新生事物的团体,并且又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不成熟的年龄段。在这个阶段青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情绪波动大,依赖性强,加上社会阅历少,往往面对这些不良的宗教渗透时做出错误的选择,往往沉迷于一些消极的宗教教义中不能自拔,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逃避现实,丧失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3.宗教渗透导致封建迷信思想蔓延,部分同学相信鬼神之说
《辞海》中给予宗教的定义是“宗教是社会意识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化的反应。”大学生在困苦无助的时候,往往会向虚拟世界寻求支持和安慰,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受一些宿命、因果报应等不良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鬼神、轮回、天堂、地狱等迷信思想,很多同学会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甚至深信不疑。利用塔罗牌算命、星相占卜、请笔仙等宗教迷信的活动在一些学校也屡见不鲜。例如有些学生在面对大型考试的时候,不愿意面对现场好好复习,而寄希望与神灵保佑,更有甚者会跑到庙宇烧香拜佛,祈求考试通过。
4.宗教渗透削弱了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融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具有包容性。但很多西方的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例如基督教道德的第一要义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这就是说,基督教只允许教徒信奉一个真主—上帝。这在潜移默化中就慢慢削弱了大学生的对自己国家本土文化的认识,而且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往往造成人云亦云,跟风现象和文化不自信现象逐渐严重。
5.宗教渗透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危害校园稳定
很多宗教教义会教导教徒注重个人修炼,对社会以及国家往往不管不问。近年来,一些狂热的宗教敌对势力大肆宣扬本民族的宗教,使宗教活动狂热化,产生了一些宗教极端分子。不良的宗教渗透会使青年学生逃避社会责任,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不安心学习,甚至逃课。这些往往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抵御宗教渗透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不良影响的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是它同其他宗教观的根本区别。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才能在面对宗教渗透的问题是保持正确的立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高校应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通过“两课”这个主道以及开展一些有关宗教的公共选修课来向青年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宗教观,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唯物论和唯心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主要区别,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将宗教反渗透工作落实到实处。首先,“两课”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育者的作用,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其次,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要加强辅导员对宗教的认识,要看清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渗透的危害。同时要了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切实做到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宗教渗透的认识,既要注意“党员不能信教”的原则,要求学生党员要坚决执行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规定,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但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以利于更好团结同学,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并且要对有异常宗教活动的大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开发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发挥学校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
新时期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网络的隐蔽性以及较难操控性导致其成为了宗教渗透的主要传播方式,这也使我们抵御宗教渗透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宗教宣传的网站的监控力度,防止境外宗教网站的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也要加强对国内宗教网站的管理力度,有效打击未经批准的国内不良宗教网站,教育并引导他们依法从事宗教活动。构建校园“红色网络平台”,多传递正能量,抵制不良宗教思想的“电子鸦片”,建立安全的学校网络信息平台。
学校要大力发挥宣传统战部门的作用。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媒体的管理和建设。主动占领校园主要媒体的传播阵地,弘扬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优势作用,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弱势群体
高校宗教渗透的一大主要对象就是一些生活贫困、心灵脆弱的“双困”大学生,他们可能会通过参与宗教活动的方式弥补自己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落差。高校應该着重关注这类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实际问题而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问题。在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具有防范宗教渗透的意识。通过心理辅导,传导主流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5.大力发展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具有教育、引导、激励等多种功能,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6]。建立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大学校园中要多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要禁止一切宗教迷信活动,同时也要多开展各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力开展理高校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科学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反对宗教渗透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5]张智楠.高校宗教渗透的问题与思考[J].学理论.2013年20期
[2]逢锦剧,陶得麟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圣经新约[M].基督教教协会
[4]吴景双.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2
[5]林文伟,朱英,宋惠艳,赵政,李成龙.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9.9
作者简介:李秀华,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以晨,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