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影响下大学生审美的娱乐化转向

2016-05-30张楠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审美娱乐

摘 要: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向视觉化转变的洪流中,每天都会接触到数不清的图像。这些图像从规模到内容都不同以往,呈现出海量化和娱樂化的倾向。其在享受这些高科技的同时,审美品位也在随之改变,带有与娱乐文化相关的感性化和庸俗化倾向。

关键词:视觉文化;审美;娱乐

赫胥黎在小说《美妙的新世界》中表达了这样的担忧:我们的文化成了充满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在《重访美妙的新世界》再次提到:那些随时反抗独裁的自由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略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赫胥黎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愿望。

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被现实存在的文化影响和塑造的客体。当今世界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摄影、形象设计、选秀表演、城市花园、主题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使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呈现方式的历史性变迁,以图像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取代以文字为特征的印刷文化的主导地位。这五彩缤纷的美妙新世界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对大学生多年的观察,发现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他们的审美品位将毁于他们所热爱的娱乐。

1 视觉文化的娱乐化倾向

视觉文化,是指在现代传媒巨大力量的影响推动下形成的一种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本非视觉的东西图像化,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更易为大众接受。

图像的机械复制性,促使图像成为传播信息的手段逐渐代替了语言的功能,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读转变为看。然而,一旦人们的阅读习惯转到图文并茂甚至图胜于文,就会引发另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图像不再仅仅依附和注释信息,而逐渐地把文字赶到边边角角或取代文字的地位承载筛选信息的功能。如果说文辞善于表述有关线性时间的推理和阐释,而图像则更善于传播瞬间的震撼和碎片化的娱乐。

视觉文化与娱乐的关系密切,并不是因为视觉文化特别适合展现娱乐性的内容,问题在于视觉文化会把所有的内容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以经常报道灾难和残酷暴行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例(这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较为严肃的节目类型),主持人也会在报道完灾难之后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按理说,灾难和暴行应该会让人一个人难以入眠,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如约而至欣然观看第二天的灾难报道。因为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主持人姣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惊奇的异国情调和绚丽的广告。这一切告诉我们不必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我们也不必指责节目的制作者,因为新闻节目不是为了让人读,也不是为了让人听,而是为了让人看,让人看的基本前提就是“好看”,即画面要吸引人、愉悦人。久而久之,我们会把一切观看行为转变成娱乐性的观看。这种娱乐性的观看势必要求更加好看,有新奇的图像。《麦克尼尔——莱勒新闻时间》的执行编辑兼联合主持人说道,好的电视新闻“一切以简短为宜,不要让观众有精神紧张之感,反之,要以富于变化和新奇的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他还说,制作新闻的奥秘是:“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须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落伍。”[1]

康德曾言:“豪华是在公共活动中显示鉴赏力的社会享受的过度。但这种过度如果缺乏鉴赏力,那就是公然纵情享乐……豪华是为了理想的鉴赏而修饰。纵情享乐则为了口味的感官,而极力营造过剩和多样性”视觉文化将过多的图像强加给社会大众。但是,在审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过剩的、多样的图像就成为纵情享乐。可见,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下,提高审美能力是人们的当务之急,但是视觉文化会把大众的审美能力引向何方呢?

2 大学生视觉审美的娱乐化倾向

娱乐业制造轻松环境,松弛紧张心情对人是有益的,需要警惕的是过度的感性化。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的感性利益与满足过程使人的娱乐欲望不断攀升。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文化特有的价值观——拜物教和享乐主义得到普遍的认同,此前社会的一些重要价值,包括审美都丧失了原来的重要性。

这激起了大量后现代思想家来回应赫胥黎的担忧,提醒大众警惕娱乐化的视觉文化。1967年,情境主义批评家居伊·德波将后现代社会命名为“景观社会”,即一种完全倒向景观化的消费文化的社会,“其作用是使历史在文化中被忘掉”。1983年,让·鲍德里亚宣称景观社会已被终结,代之而起的是“拟像时代”。所谓拟像就是没有原物的摹本。它从“图像掩盖基本事实之缺席”的状态进入到“图像与任何一种现实都没有关系,他只是自身的纯粹拟像”,这使得图像成了谋杀真实的凶手。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迪斯尼乐园这个完全基于人类想象的游乐场。

大学校园里受教育的学生有的不知其中奥妙,成为娱乐化图像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他们的审美目光和精神也随着这愉悦的图像,而不断倾向于感性化和庸俗化了。

2.1 目光的感性化

感性存在本就是人类审美的基本前提。人的认识存在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人的审美是在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展开的。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人的感性,这就是美学创立者鲍姆嘉通当年用“Aesthetics”来命名美学的原因所在。但是,感性只是审美的起点,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的审美是盲目的,人若深陷其中,必然会引起审美的沉溺与堕落。

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成千上万个图像。例如,电脑上不停地变换页面,每个页面的平均时间是3.5秒,眼睛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图像展示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观众动一点脑筋。这种视觉感受的快感以其对感官的直接刺激,首先取消了“不沾不滞”的静观审视的可能性。其次,它以其直接、丰富和不断变化的特点拒绝了心灵体验和情感体验。同时,又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优势不断扩大了这个审美化、娱乐化的图景,使大众陷于“三人成虎”的从众心理,导致大众文化从认为“信息是一种娱乐”演变为“只有娱乐才是信息”。

视觉文化正在不断颠覆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图形、图像的观看较少需要理性分析和语言符号系统的转译,往往使大众驻足于感性层面,失去传统阅读的想象、推理以及内心体悟。视觉形象迷人的造型和颜色,大胆的感官刺激,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们的视觉神经,不断刷新他们的消费欲望,使学生们陷入满足——疲劳——寻求更刺激——再满足的审美怪圈。这会导致大学生无心去阅读需要更多脑力而娱乐性不足的艰深书籍,在校园中低头看手机的学生比看书的多。这种现象在公交车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大学校园里就不正常了。是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韵味消失了”。传统社会中那些“悲剧、崇高、神秘、典雅、无功利”、的表达在视觉文化中不断消失,代之以刺激、娱乐的视觉大餐。

2.2 精神的庸俗化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引起了大学生与图像关系的变化,从过去寻找图像到现在的被娱乐化图像包围。在积极的方面,视觉文化直观、迅速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便捷,但其负面的影响更应该引起美术教育者的关注。

缺乏精神的娱乐只不过是在满足感观甚至肉欲的刺激。现代商业氛围中,图像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非人性的完善。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气氛笼罩下,审美或艺术成了被利用的傀儡,失去了高尚的地位。从学生课前课后的谈话中就可以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过多地局限于对时尚的追求,对消费偶像的崇拜,对娱乐信息的传播和对视觉刺激的向往。而对美和崇高的思考在他们的谈话中总是找不到位置。

当所有的文艺形式(如文学、影视、舞蹈等)全部都围绕娱乐兜圈子的时候,钞票就成了唯一的衡量尺度。什么审美趣味、艺术成就、思想深度等等,全部都被消解,一切的严肃和崇高都成了被屌丝取笑的对象。所有这些荒诞行为的存在理由就在于,娛乐永远是多数人说了算的。然而,我们知道,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当年,雅典人就是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处死了苏格拉底。多数并不总是正确,即便一种娱乐习惯已经被多数人认可,也并不意味着就代表正确。

弗兰克·富里迪为庸人下了这样的定义,“庸人:一个欠缺人文文化的人,一个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2]当大学生沉迷于视觉媒体传达的琐碎的娱乐信息之时,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演化成了一种偏重于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并以追求愉悦为目的的“日常的看”。这时,偏向于静观与想象,以追求精神超越和升华,体悟生命与文化为旨归的“审美的看”,就与这些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的大学生渐行渐远了。

3 视觉审美的挑战与超越

赫胥黎的担忧赫然回荡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上空。公众正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之中。我们也不可能逆转视觉文化转向的大势。但是,象牙塔里培养的学生不但是图像的消费者,更是未来图像的创造者和批评者,有责任在娱乐化的大潮中认清本质,保持独立的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这种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根本就是人的理性,大学时代也正是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用理性思维指导思想时期。对他们来讲,认清问题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审美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一味感性而缺乏理性,就会沉湎于娱乐,丧失审美的尊严。

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便有了反娱乐化审美的倾向。在“理想国”中,那些一味蛊惑人并让人沉溺于感官享乐的诗会被彻底清除,剩下的只有滋养人的灵魂,培养高级情感的诗。中国古代有“乐而不淫,文以载道”之论。可见传统的中国和西方都强调对娱乐的限制。当代社会的经济化和世俗化为审美活动的普遍娱乐化奠定了基础,甚至审美活动都娱乐化了。这种普遍化的娱乐性审美文化威胁着审美文化的精神性品质,作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悲剧性和崇高感在娱乐化的大潮中隐匿了。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应面对图像的挑战,来回应赫胥黎的担忧,在创新中勇于坚守,在发展中大胆回归,在利益面前持守道德,在变化中追求永恒。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类总是需要精神上的超越和对美的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滋曼(美).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91.

[2] 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去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

[3]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 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楠(1980—),男,南京大学硕士,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审美娱乐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视觉文化与女性主义艺术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