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重庆产生的民主党派及主要活动
2016-05-30苏松南
苏松南
一、民主党派在重庆的产生
1.抗战时期是是民主党派的大发展时期。
抗战时期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井喷期,这期间诞生了许多新党派,研究该时期中间党派的活动,成为研究中国民主协商、多党合作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重中之重。
研究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在重庆的活动,对于研究中国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在万众一心的抗战大局下,民主党派与其他爱国者一样,奔走在抗战的前线与后方。因此,加强对该时期各民主党派在重庆的活动对于研究多党合作的历史由来以及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主思想由来已久,战国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称得上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然而在漫长的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直到清末在各省设立谘议局,民主才算在制度、机构层面初露曙光。民国初期,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意在推行政党政治,国内一时间政党林立,民主思潮风起云涌。但随着宋教仁遇刺,很快烟消云散。第二次发生在五卅运动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当时国内人民的共同呼声。然而在北伐战争基本推翻旧军阀后,很快新军阀应运而生。随着上海、武汉相继陷入白色恐怖,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浪潮被迫转入地下。
历史车轮很快碾压到抗战时期,在经历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片面抗战路线下,国府当局先丢东北,再失两京。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人民,再一次掀起民主运动。这次民主运动,不但避免了像前面两次那样失败的结局,反而取得巨大的成功:诸多民主党派在该时期诞生,不但联合国共赶走侵略者,而且在抗战胜利后迅速演化成反独裁的第二条战线,并最终确立了民主协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国的民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重庆堪称“民主之都”。重庆在战时不但是首都,也是民主之都。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在重庆的活动,民主党派的成立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大陆现有的8个民主党派中,有“3个半”发祥于重庆(“3个半”是对外介绍重庆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时类似约定俗成的说法,“3个”是指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半个”是专指“民联”。将“民联”称之为“半个”民革。到了现代,出现了 8个民主党派4个发祥于重庆的新提法。)然而目前对于民主党派的研究却表现出淡化地域的倾向。不少学者对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的研究过多侧重于历史过程,对地理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论述较少。例如有“民主之家”美誉的特园、国民参政会会所等地点在产生的原因及其发挥的作用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与评论,淡化了特殊地域对民主党派活动进程的影响。
二、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在重庆主要活动内容
民主党派的主要斗争方式与中共不同,他们主要的斗争方式不是从事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而是组织爱国民主运动。拥护国共合作抗战,反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竭力为抗日救国献计献策,奔走呼号;力争政治民主,掀起民主宪政运动。以上是民主党派在重庆抗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国难当头,一切自然以抗日为重。对国共两党来说如此,对民主党派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第一,民主党派没有政权、根据地与武装力量,他们有着与国共两党截然不然的抗日手段。各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着不同的人群,他们或是公务人员、商人、知识分子等,他们则是其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各自的圈子里奔走呼号,用各自的形式来支援抗日。他们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
然而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在重庆的活动内容不仅仅只有这些。民主党派不仅在政治上提出相应的民主主张,在国统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也多有建树。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对该时期民主党派在重庆经济、文化教育层面的活动研究较为薄弱。战时一切为了抗日,抗日是该时期的主旋律,民主党派也不例外。相应,对该时期民主党派活动的相关研究中也以抗日居多,其中对政治层面的活动研究又占绝对主导。有学者鲜明指出,民主党派的抗日活动主要是反蒋、讨汪、联共、宪政。不少学者基本没有脱离这个政治层面,而事实上,该时期民主党派在国统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也有不少主张和活动,其中有些主张不仅有益于抗日,而且也对后来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为更好地发展战时经济,粉碎敌人“以战养战”的阴谋,民主党派成员积极为战时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从而在物质层面上为长期抗战打下坚实基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粉碎敌人恶毒的“奴化教育”和“以华制华”政策,在文化建设上,民主党派不遗余力地呼吁加强国民教育,培养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