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解与修复

2016-05-30智军

中国摄影 2016年2期
关键词:山水观念艺术家

智军

早在1990年代,频繁出入工厂林立的铁西区是鲁迅美院摄影系学生惯常的实践行为,我也在1995年毕业作品展中第一次正式展出了表现铁西区等工业景观的系列作品。当时的那批作品是调棕、调蓝等化学调色剂在黑白相纸上精心控制影调张力及主观色调的结果,我也成为了国内最早尝试这类媒介语言样式的摄影实验者之一。从那时起,伴随1990年代掀起的西方当代影像文化思潮的影响,我一边思考周遭生活的变化,一边寻找更加接近自己生命体验的语言样式,从静态到动态,从“瞻前”针孔到“顾后”数字媒体,我试图完成一次摄影语言的感悟之旅,“在宏大文化背景与微观生命感知之间搭建有效的语言桥梁,使现实的书写与心灵感知同步”也就成为了我二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影像艺术信念。

摄影是物化的光线语言系统,它呈现影像的痕迹,为观者理解作者的情感观念提供语言线索。文化的本质则是观念的共识与冲突,只有介入文化深层观念的“拆解与修复”,影像才能借助摄影工具的书写,彰显个体书写者的存在价值,彰显摄影语言与观念的力量。《拆解与修复》系列是我从2010年开始持续创作的以山水情怀为基调的大型摄影作品,我尝试从工业景观的路径入手,探索中国工业山水景观的当代境遇,主题指向了工业文化中的“拆解与修复”问题。

这个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是2010年冬天拍摄的苏家屯区白清联合采石场,回想当时手扶8X10大画幅座机仰望残石林立的工业山水废墟时的震惊心情,那辆悬在残崖中的绿色挖掘机至今在脑海中无法抹去,我当时就决定以行为艺术的方式介入冷酷凌乱的山水废墟中,从此身体演绎也成了这一系列作品的符号特征之一。经过几次奔波寻找并通过数字绘制后,我将最初完成的八幅影像制作成《盛京八景—工业山水考》折页,当时意在找出工业文化与传统山水情怀的结合点,梳理东北工业地区的影像文化史,而这些工业山水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期的真实处境。但这些折页及题目极易令人联想到保守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而我深知自己不是在进行中式风景欣赏,它应是身居东北的艺术家借助工业山水来重建当代中国的“精神故园”,艺术家的任务应是在与工业山水对话的过程中完成本土文化的“拆解”,并籍此“修复”自己的文化身份,审视工业化进程中的主体欲望,重构自然的维度,因此我将这一系列作品重新命名为《拆解与修复》,并重新界定了画面中天与地的构图尺度。

学院是语言传承与嬗变的机构,只有将当代影像文化的历史谱系梳理清楚,解决好摄影技术与影像语言的转换关系,学院中的艺术家才能处理好影像作品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并在确定独立的语法逻辑过程中让传统的山水情怀具备当代性。《拆解与修复》系列拍摄至今,我坚持使用大画幅座机与8X10银盐胶片,以保证影像的“准确”在场,但又以数字色彩的主观绘制赋予工业山水新的语义,以此体验“拆解与修复”中新的文化创生过程,这种过程既保留一些原有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增加了当代意涵,这是一种世界观、自然观的需要。

我们在当代处境下讨论自然生态的灾变危机,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态度,这些讨论令“中国制造”的工业山水裹挟了复杂的深层观念,提示着学院中的艺术家不仅要关注工业文化的“拆解”,更应关注本土文化的“修复”与身份认同,关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拆解与修复”的深层联系,并籍此重塑后工业时代的中国山水精神。

猜你喜欢

山水观念艺术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爱在一湖山水间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健康观念治疗
《山水》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