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2016湧現綠色商機
2016-05-30
不僅上海,大陸各省市也陸續公佈排污管控方案,大幅調高收費標準,企業過去面臨的隱形環境成本一一浮現,一場比勞動法實施所帶來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更嚴峻的挑戰才開始。這不僅是環境成本的大幅提升,環境保護法規逐漸加強管制,也將是企業經營的潛在風險。
隆冬季節,霧霾預警頻頻,北京更出現紅色預警,甚至上海等大城市也是黃色預警,這是以大陸的空氣質量標準來界定。若在週邊國家與地區,早已是天天紅色預警。在當前經濟景氣差到令很多企業都喘不過氣之時,環境質量的惡化更是雪上加霜,讓大城市的居民也難以喘氣,就連中小城市也經常霧滿茫茫的。可以想見,一旦經濟景氣回升,能源使用增加,那時環境質量將更加堪憂!
供應側改革強化調結構、去產能
造成霧霾的因素,儘管專家都直言複雜,但溫室氣體的主要六大排放元素都是因人類活動所產生,統一以二氧化碳做為換算單位。因此,一般直觀都是以碳排放來表示。而目前能源、資源的大量使用,又缺乏預防、控制與治理,漸漸發展成為日益嚴重的霾害,環境污染的挑戰越來越大。
過去10年大陸大量發展基礎設施,帶動重工業的發展,重能耗、重污染及排放的工業,如鋼鐵、水泥、石化、有色等產能大增,甚至出現過剩嚴重的現象,因此能耗過度,加之排放缺乏治理,也跟著大量增加,所以喊了多少年的調結構,而今落實為供應側改革的實際行動;而減少過剩產能,更重要在於低效產能的去化,這也是解決霧霾問題,最直截了當的做法。
解決環境問題 蘊藏商機
有很多企業或許還不解,做得好好的,為何要搬廠遷廠。事實上就是因為環境變遷,城市發展迅速,環保法規趨嚴,政府規劃改變等因素,地方政府的立場已今非昔比,開始有環保政績的需求,面臨著環境目標的責任壓力。
事實上,環保政策的演變路徑已經非常清晰。2015年被稱作環保領域的「政策年」。元旦伊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修訂草案實施。4月16日,編制出台歷時兩年多的「水十條」正式發佈;6月10日,環境保護稅法徵求意見稿發佈;9月底,財政部聯合建行等10機構發起了18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PPP基金,兩批PPP示範專案共236個,其中環保類162個。在近期發佈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的「綠色發展」受到普遍關注,在「十三五」規劃的10個任務目標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寫入五年規劃。可見,環保趨嚴已經是大勢所趨。
最近筆者與一些有環保理念的企業主交流時,他們早已在面對勞動法的人力成本提高時,就已意識到有一天環境成本也會大幅提升,紛紛從本業挖掘尋節能環保的解決方案,也發展出不少的低碳技術和環保治理的經驗。這都成為企業的新資產,更是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安然度過經濟景氣寒冬的護身符。
不久前,為「十三五」召開的五中全會,提出了「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排碳權」,將其總結成「兩用兩排」,從7個省市試點的排碳權交易,是採取總量管制,可以預見,未來能源與水源都將進入「總量管制」的時代。因此企業應該從現在開始,加緊重視節能減排!正如郭台銘曾言,從客戶口袋賺一毛錢難,還不如從自己的口袋省下一毛容易。
企業環境成本提高 轉化內在成本
在2015年底,上海拋出環保重磅彈——首創徵收「霧霾費」,上海將開始試點啟動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污收費,而由於VOCs的排放是霧霾形成的重要轉化要素,以石油化工、船舶製造、包裝印刷、家具製造等為代表的12個產業大類中的71個中小類,被列入重點排控行業,希望在2017年讓工業VOCs排放減少50%。
不僅上海,大陸各省市也陸續公佈排污費,大幅調高收費標準,企業過去面臨的隱形環境成本一一浮現,一場比勞動法實施所帶來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更嚴峻的挑戰才開始,這不僅是環境成本的大幅提升,環境保護法規逐漸加強管制,也將是企業經營的潛在風險。
為了解決日益加重的霧霾問題,大陸2016年開始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法」,這是企業不能忽視的第一道環保政令。唯有詳細盤查企業的能耗、用料、水耗等情況,進行節能減排,才能更好地因應與符合法規的限制。
綜上所述,時局、法規、政策都改變了,識時務者為俊傑;企業何不從這新的變局開始轉型升級,尋找新商機。
隨著環境保護成為舉國重視的發展國策,傳統「三高」產業的黃金10年宣告結束。於此相對應的,是新能源和環保產業「黃金10年」的到來——資源的再分配帶來了利益格局的重塑。廢物能源化、污泥處理、危險廢物處理和水泥處理4個領域將在未來5年內強勁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