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综述
2016-05-30杨章文吴金花
杨章文 吴金花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日益丰富。基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做法的研究,如目标、基本内容和模式等,总结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待这些问题所给出的对策和措施,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孕育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尽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但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发现,从1994年开始至今,相关论文共计有4万多篇。这些丰富研究资料,不仅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是后来者研究的可靠的素材。
一、关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叶一舵、项传军(2001)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中间目标和总目标三个层次,且这些目标都具有对象性、系统性、阶段性和层次性[1]。王福兰(2006)也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并提出,最低层次的目标为心理保健,条件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最终目标是提高个体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适应水平,即为最高层次的目标[2]。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张东红(2006)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二是学生心理行为矫正,;三是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苗一梅(2008)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习问题咨询、适应问题咨询、成长和发展问题咨询三大领域[3]。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
郭斯萍、陈培玲(2001)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概括为三个原则,即以教育模式为主、医学模式为辅的服务原则;以素质模式为主、专业模式为辅的培训原则;以文本模式为主、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原则。苗君(2003)认为应建立一种“教育—辅导—活动—发展”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关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师资力量薄弱。叶一舵(2008)提到,师资队伍的建设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但发展进程迟缓,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质量普遍较低。李文光(2011)也赞同叶一舵的说法,指出目前学校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力量单薄,心理老师很少,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因为这方面原因而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第二,教育形式化。王俊婷(2004)指出,有些学校在课堂上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并未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课程使学生们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刘玉兰(2004)也对这种教育形式化持反对意见,她认为,有些学校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且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却没有专业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只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而心理咨询室的社里也毫无意义可言。
第三,重视程度不够。刘玉兰(2004)认为,主要是有些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李绚珣(2007)提出,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这也是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重视的一大主因。
三、关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田印红(2005)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变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快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二是要加快创建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三是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高晶晶(2012)提出,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要从全面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诠释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实践上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偏;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也是十分必要的。
岳敏(2013)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对策有:以全员培训为龙头,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以阵地建设为策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活动载体为抓手,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等。
郝平(2014)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第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第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三,学校领导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态度;第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等。
四、述评和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间来看,它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还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第一,虽然我国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重复率太高,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表面上,思辨和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当全面,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地分割式研究,其结果是前者缺乏人文精神,后者则少了些科学精神。
第三,现有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但集中度相对较高,如教育内容领域主要集中于专著类成果中,而论文类的研究在专业化道路、体系构建、教育内容的合理配置等方面还表现出明显的欠缺。
参考文献:
[1]叶一舵,项传军.中国大陆中国大我国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构建[J].五邑大学学报,2013,3(2):73.
[2]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2(7):59-62.
[3]苗一梅.中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6):97.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