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沿空留巷大断层段整修技术实际应用
2016-05-30王小生
王小生
摘 要:以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章村矿2#煤层31采区3103薄煤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工作面断层大的特点,进行了沿空留巷整修技术研究。提出了大断层下盘挑顶施工的整修方法;该方法效果显著,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巷道成型。杜绝了沿空留巷整修在遇大断层地段冒顶事故。
关键词:留巷整修;大断层;挑顶
1 工作面概述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章村矿31采区为该矿-350水平第一個规划设计的采区,该采区仅设计5个工作面,工作面跳采困难,结合该矿原24采区沿空留巷经验,经研究决定继续在该采区实行沿空留巷技术。
3103薄煤综采工作面为31采区第二个回采工作面,平均煤厚1.3m,直接顶为3.2m厚砂质泥岩,老顶为8.2m粉砂岩,直接底为2.9m泥岩,老底为3.9m粉砂岩;运料巷距工作面切眼150m处揭露f3103上-1正断层,落差3.2m; 3103工作面自回采开始至结束在运料巷沿空留巷,运料巷留巷结束进行整修后作为3101工作面运料巷使用。
2 沿空留巷支护及正常期间留巷整修概述
考虑到3103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留巷段断层发育,部分地段顶板破碎,因此在巷道掘进、留巷、留巷整修三个阶段分别对留巷进行支护加固。
2.1 巷道掘进期间加固
巷道掘进期间采用锚网支护,巷道规格4.0m*2.3m(巷宽*巷高)。顶锚杆选用Ф22的高强度左旋螺纹钢体制作,顶锚杆全长锚固;帮锚杆选用直径Ф16的A3圆钢端头锚固。锚杆长度均取2m,间排距为700mm×800m。锚索梁采用14#槽钢制作,锚索绳采用Ф21.8L8300mm钢绞线,一梁三孔,锚索垂直巷道布置,间距2.4m。
2.2 留巷期间支护加固
工作面超前留巷不小于20m的采空区侧采用挂双层金属网挡矸,金属网规格5m×1m,留巷时加打两排单体配铰接顶梁支护,靠近采空区侧单体采用双肖铰接顶梁。
2.3 正常期间留巷整修支护
留巷维修施工在工作面切顶线后约120m以处待采动压力稳定后开始整修,顶板较完整段在采空区侧距原巷道中线1750mm处采用矩形顺硐木抬棚支护,梁长2400mm,抬棚采用直径不小于180mm优质红松圆木,抬棚腿上端开月牙口,一梁三柱支设,腿间距中—中800mm,顺硐抬棚头尾相接并确保巷道规格不小于3200×2200mm(宽×高);顶板破碎或下沉严重时套矿工字钢对棚支护,梁长2800mm,腿长2600mm,棚距中—中1000~2000mm。
3 大断层段沿空留巷整修
3.1 留巷前后断层段巷道变化
因f3103上-1断层落差大,断层下盘段顶板破碎,且顶板淋水严重,造成原巷道支护失效,留巷后巷道变形严重,加大了留巷整修困难。见附图一:留巷前后断层段巷道参数。
3.2 断层段巷道动态观测
采用十字布点法对留巷段每日观测分析,以确定留巷顶板及两帮的变形量及变形速度,具体的动态观测结果如图二、图三所示。
由图二、图三可知,断层面前后5m范围巷道变形最为强烈,在约 10m后基本稳定,据现场实测,断层附近底鼓量最大为850mm,顶板下沉最大为200mm,顶底最大移近量达到1050mm。因此, 断层下盘已经严重离层,按照常规方式整修易造成大面积冒顶事故。
3.3 断层下盘挑顶支护参数
针对断层段顶底板岩性分析,决定对断层下盘采取挑顶以保证巷道平直及支护效果。挑顶巷道挑顶后高度不小于2.2m,扩帮宽度不小于2.5m,顶、帮锚杆间排距为800mm×800mm,顶锚杆采用L2000mm高强度全长锚固,顶铺金属编织网配合钢筋梯子梁;帮锚杆采用Φ16mm,L2000mm圆钢制作,采用树脂药卷S2370一卷端头锚固,帮铺双抗塑料网配合钢筋梯子梁,二次预紧后顶锚杆预紧力扭矩不小于300Nm,帮锚杆预紧力扭矩不小于100Nm。挑顶段加密锚索支护,锚索采用一梁三孔顺巷布置,锚索间距1.0m。
4 结论
针对该断层落差大的特点,结合断层下盘顶板岩性分析,采取了对下盘挑顶并重新补打锚杆、锚索的支护方案,结论如下:
①断层面前后5m范围巷道顶板及两帮变形最为强烈导致顶、帮支护失效,在约 10m后基本稳定,因此留巷断层段整修挑顶作业长度不小于10m。②断层段上部岩层离层严重,采用锚网支护后采用锚索加强支护,锚索应加密布置,锚索梁应横跨原断层面。③通过对留巷挑顶重新支护,有效的保证了巷道成型以及断层上下盘的支护,有效的避免了顶板事故,为留巷整修后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宏伟.我国无煤柱护巷技术的应用[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3.
[2]陈炎光,吴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3]张荣立,何国伟,李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4]汪小东.沿空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演化与稳定控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8.
[5]张成文,孙春东.沿空留巷锚网索与密集支柱联合支护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0.38(0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