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课结尾的艺术

2016-05-30张展

教育界·上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张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本人就语文课常用的几种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这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式,即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本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既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整体疏理,又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使他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当然,总结归纳式也常常通过复述或列表等形式来实现。如讲完《恐龙》后,我列了一张表,学生通过填表归纳,头脑里会形成关于恐龙知识的网络图,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回味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做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争抢着回答。此时,我挂上了邱少云的画像,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刻有‘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大字的墓碑!”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学生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拓展延伸式结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我们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一些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获得有效地衔接起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文本拓展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四种:

(一)横向拓展。在教完《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后,学生知道了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儿童的诗。于是我让他们去古诗书上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也是描写儿童的,很快便有了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二)纵向延伸。一些诗人作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连续性。因此,如果能进行相应的延伸,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诗人的思想脉络,深入领会诗情。如教完《江雪》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柳宗元的《重别梦得》《溪居》以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些诗都是诗人被贬官后所作,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孤独、忧愤及被贬远荒的愁绪。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诗人柳宗元和他的作品。

(三)写的拓展。教师可在课的结尾趁热打铁,为学生创造一次练笔的机会,让他们把丰富的情感化作文字。如教完《虎门销烟》一课后,我让他们观察课文中《林则徐塑像》的插图,并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又如教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后,介绍的都是网络有利的方面,快下课时,我又结合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例子,讲了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我让他们根据书上的内容以及我所讲的一些事例,以“我看网络”为题写一篇习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实践的拓展。积累知识是为了运用,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我在教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后,就让学生去课外书上或网上找一找,除了书上介绍的中药,还有哪些中药,并说说它们的药效。这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又提高了他们实践探究的能力。又如教完《维生素C的故事》后,我让学生通过调查知道了维生素C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促使我们健康成长。这样,课内课外有机整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悬念过渡式结尾

我们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把这节课的结尾变成新的学习开端。如教完《天鹅的故事》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生死关头,动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实在令人折服,不仅仅是天鹅,还有很多动物,它们也有着同样可贵的品质,请大家预习《生命的壮歌》一课,从蚂蚁那里、从羚羊那里获得启迪吧!”

采用悬念过渡式,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对新课学习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心理准备。当然,学生还会主动地更广泛地搜集相关信息。

五、前后呼应式结尾

课堂教学也要注意首尾呼应,如教《石头书》一课时,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石头书是什么样的书?”“石头书上会有哪些内容?”通过师生与文本深入的对话,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当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明白了“石头书”是指可供研究的化石,从而诱发了学生钻研科学、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引导学生获得驾驭知识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课堂中的收束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它们或单独使用,或结合多种形式运用,只要能增强教学的效果,便是最好的方式。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