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罚不是常规管理的必然选项

2016-05-30郭仁贵

师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责罚小金班主任

郭仁贵

美德是从内心深处孕育出来的,而不是单靠责罚强迫就可以灌输的。相反,责罚容易使学生心生怨恨且不听教诲,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这样的学生显然没有心情,也没有动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应避免造成学生的怨恨,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常规管理的实质,重在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

笔者所在地区一所学校的一名初三男生,因为老师的训斥竟从二楼翻栏杆跳下,幸亏落在草坪上,只是脚踝受伤,真是万幸!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天的晚自习,班主任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学校参加一个小型家长会。当时,小金同学的家长向班主任提出来要求调换小孩的位置,理由是与小金同桌的小翁平时成绩不太好,并且常常带漫画书给其他同学看,小金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受到影响。班主任跟小金家长解释:小翁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本质并不坏,安排两人坐在一起,是希望小金能带动、帮助小翁一起进步,毕竟,让两个学困生坐在一起,效果只会更差。随后,班主任找来小翁了解小金家长所反映的情况,但小翁始终不承认带漫画书到班上,后来在班主任反复追问下才承认初二时经常带,初三只带过一次。当着其他家长的面,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小翁,并说要打电话给其家长。一听说班主任要请家长,小翁扭头就跑出了办公室,冲动之下,居然从二楼翻栏杆跳了下去。请家长到校,如果是表扬学生,双方皆大欢喜;但如果是责罚学生,则会令学生变得极其敏感,学生紧张,家长也紧张。也许本身只是一件小事,却因此被无限放大,闹得全班同学沸沸扬扬——你看某某家长被叫到学校来了。这位学生就这样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你说这种情况下,当事学生能不对老师心生反感甚至是怨恨吗?

这次引发意外后果的谈话,由于侥幸未酿成悲剧,但我们不能被侥幸遮蔽双眼。这次事件,让我联想到了若干个可能:如果跟小翁谈话时,班主任能回避其他同学的家长、能不以喊家长相威胁,或者私下打电话和家长沟通一下,或者去家访与家长面对面聊一聊等等,结果肯定就会不一样,但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这样去做。我们习惯于提高嗓门去制止喧哗,怒斥不礼貌的学生,责罚犯错的学生。一些老师一生气就会大吼大叫,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难、恫吓或惩罚。更有甚者,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种极为常见的荒谬情形,即“成绩好的学生无论说什么老师都听,成绩差的学生再怎么说都是狡辩”。这就不仅仅是责罚是否恰当的问题,其中更体现出应试教育对师生关系的扭曲。

现在,有些学生确实挺叛逆,常常惹事生非,跟老师对说对回也是常有的事。有的家长偏袒之心也很重,即使请来家长也没用。有些家长甚至无礼地诘难老师:你说我家小孩有问题,那你说怎么办,我把小孩送到学校是交了钱的,管教是你们的义务。这样一来,学生管不了,家长沟通不了,如果老师心里着急上火,就会说出了一些难听的话,甚至与之“较劲”,坚持让违规的学生受到处罚。其实,管教学生并不能仅仅依靠处罚来解决问题,一个老师手里的最佳武器,不应该是处罚。责罚并不能杜绝违纪行为,这一点许多老师也清楚,可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这种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不需要耗费多少心血。然而,责罚在多数情况下不仅无法奏效,而且很可能使犯错误的学生下一次更谨慎地犯错误,更有技巧地躲避可能遭受的责罚,他们会变得更机警,而不是更诚实更有责任心。一位学生因为起得晚而迟到了,值班老师严厉地质问:“这是理由吗?”这位学生因此受到了处罚,但同时也因此而得到“教训”,以后迟到的次数反而更频繁,而且总是编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如生病了、堵车了、在路上做好事耽搁了等等。这显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在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中,什么方式最为有效呢?我想,学生是带着一种不完整的自我认识来到学校的,有时犯错原本也是极平常的事情,老师的看法、言词、评论会影响到学生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在处理每天的纪律问题时,老师应该谨言慎行,要尽一切可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聪明的老师善解人意,会在对话中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他所说的话从不具有破坏性,即使在生气时,也会以同情心与同理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设想。

有老师问:“在学生不听劝告时,难道我们就不能惩罚他们吗?”是的,惩罚往往招致恨意和对抗,而且,像责任、尊重、诚实、守信、善良等品质都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只能是学生们从所尊敬的人那里,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会。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位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非常不高兴地走进了教室,好像是刚才在操场上发生了什么事。一进教室,他就开始欺负另外一个同学。老师请他坐下,谁料想他立刻还嘴:“别管我,关你什么事,你这个混蛋!”老师相当平静地和他耳语了几句,随后他就坐下了,然后老师开始上课,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了一会儿,全班同学都开始做题,老师就把这个学生叫出了教室,和他单独聊了起来。下课之后我跟这位老师说:“你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能不能告诉我刚才你跟这位学生小声说了什么,让他平静下来的?”这位老师笑着说道:“我到底是不是一个混蛋,或许是,或许不是,但你必须先了解我,然后才有权下结论。我跟他说的也不过是这样一番话而已。我请他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平静一下,然后再来解决刚才的问题。当然,你也看到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是啊!我们常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把问题和人混淆起来。只有把这两者清楚地分开,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当我们把双方争论的焦点引向问题本身,而不是这个学生本人,即对事不对人时,学生的自尊就得到了维护,我们也就能更好地处理层出不穷的难题。

作为老师,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发掘学生的优点,弥补学生的缺陷,丰富学生的成长经验。当学生犯错或违反纪律时,老师应扪心自问:“现在我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呢?”老师要努力成为预防纷争的专家、化解冲突的行家里手。如果我们老师都能真正理解、体谅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所犯错误的原因,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心中的烦恼,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责罚小金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小金橘树
探索惩戒艺术,提升德育实效
夸夸我的班主任
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研究
爱“喧哗”的我
责罚学生要念好“四字经”
班主任
负荆请罪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