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课”里的智慧
2016-05-30林凡瑞
林凡瑞
我发现我是一个别出心裁的人,一时心血来潮就给学生上一阵“废课”。所谓“废课”,就是与课本知识的学习毫无关联的课。这些“废课”看似是弄着玩、闹笑话,与课本知识不着边际,在一些人看来纯属浪费时间,不务“正业”,但往往这些不着边际的“小浪花”能够歪打正着,不知不觉间让孩子们长了见识,增长了智慧;同时还平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兴味盎然,留恋课堂。
那天,孩子们接连上了英语、数学两节主课,待我拿着语文课本走到课堂上的时候,孩子们的精力明显有些不足了。我想,这样“硬赶鸭子上架”的教学方式一定是低效的,那么,何不抽出时间搞笑一番,活跃一下孩子们的思维呢?也许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
主意已定,我的心计马上就来了。我佯装生气地将拳头抡起,猛地向教桌砸去,“咣当”一声脆响,所有的学生都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诧异地看着我,似乎在反思自己犯了什么错,因此惹得老师生气了。这时候,我板着脸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砸桌子的声音。”
“真的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然后又是一起回答:“真的。”
“那么,请同学们一起转过身去,再听一遍。”我神秘兮兮地说。
同学们一起转过身,将背对着我。我问:“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孩子们一起回答。
“好的,我要砸下去了,你们好好听呀。”说着,我将攥紧的拳头朝着教桌再次砸了下去。
待我招呼孩子们回过头来的时候,我已经收回了拳头,一本正经地站在那里了。
“那么,你们听清楚我砸的什么?”我笑着问大家。
“听清楚了——”
“那么,你们说说我砸的什么呀?”我打着手势亲切地启发道。
他们睁大眼睛往讲台上看,似乎除了教桌没有别的呀,那么“砸的教桌”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答案了。
听到孩子们肯定的回答,我再次追问:“你们确定无疑我是砸的教桌了?”
“是——”“是——”“是——”……
待一个个的“是”说完之后,一个叫方奇的孩子站起来,说出了不同的答案:“老师,您不是砸的教桌,是砸的一沓纸。”
“啊?怎么可能。”方奇的回答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
这时候,我煞有介事地说:“是呀,我怎么可能砸一沓纸呢?”
“就是呢,老师怎么可能砸一沓纸?简直是乱猜。”孩子们七嘴八舌,一起攻击方奇。
我慢条斯理地说:“方奇同学,你既然说我砸的是一沓纸,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方奇憨笑着说:“老师,我是通过听判断出来的,你砸桌子是‘咚的一声,声音是那样的清脆而短促;而这次的声音是‘噗的一声,是那样的软绵而悠长。所以,根据我听觉的判断,老师您砸的是一沓纸。”
“啊?”同学们禁不住瞪大了眼睛。真的是这样的吗?猜疑间,每个孩子拿出一个本子放在课桌上,开始试验起来。果真如此呀,声音真的不一样。
我开始说话了:“同学们,试验结果如何呀,还是方奇取胜了吧?”说着,我从桌洞里拿出一个本子来,举得高高的,“其实呀,我确实就是砸的本子,就是这个本子。而粗心的你们没有听出来,只有方奇是细心听的。”
“哈——”同学们一声感慨。
就这样,盖棺之论已经是确定无疑了,谁知道,诸葛江又站起来“添乱”:“老师,我们说得也对,你是把本子放在桌子上砸的,实际上仍然可以说是砸的桌子。”
“那桌子是放在楼板上的,应该说是砸的楼板了?”邵明明站起来抬杠了,也就意味着争论开始了。
一阵阵大笑之后,吕丽屏又站起来发话了:“那么说,我们的教学楼是坐落在地球上的,老师应该是砸的地球了?”
大家都笑得不行了,有的前仰后合,有的拍着巴掌。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同学们抬杠式的讨论让我始料不及,是呀,到底谁说得对呢?
其实,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关键是同学们的听觉能力得到了培养,同学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培养起来了,同学们积极发言、辩论的能力培养起来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只好中立,谁也不得罪,谁的积极性也不挫伤,最后总结:“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呀。我砸的一个本子,本子又是放在桌子上的,桌子又是放在楼板上的,楼板又是坐落在地球上的,这声音来自于本子、桌子、楼板、地球,是它们的共振形成的;但无论怎么说,砸本子与砸桌子的声音是不会一样的,分辨得出就是一门学问。”
十多分钟的“废课”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孩子们虽然没有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却比学习书本知识更来劲,收获也许会更大。大家不仅体验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活跃了思维,锻炼了方方面面的能力。课上经常搞些这样的小活动、小插曲,谁说就是浪费时间呢?“废课”有时“不废”。
突然想起巴西著名思想家罗·佛莱尔说过的话。他说,教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高在上提供知识的师长或教练;第二类教师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把观念跟观念的操作带入学习情境,挑战学生,要他们独立地思考,把教室跟社群之间的互动带往某一种理想的境界;第三类教师其实像艺术家,是小心翼翼地在会与不会之间走钢索的人,跟学生们一起做智性的体操,跟学生们一起玩想象的游戏,一起做以文学形式为基础但内容却无所不包的思考经验。
显而易见,第三类教师是我们的崇尚。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奥德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