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6-05-30胡小春
胡小春
【关键词】 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17—01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教师从内容创新、教法创新、实验创新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对教学方法和学法进行选择优化,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创新,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创造性构建化学课堂教学崭新模式,为打造高效化学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一、内容创新,整合教学资源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经过几次调整改编,其实用性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注重对现有教学内容资源进行针对性开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吸收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相关内容,充实到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全新认知体系。教材学习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自觉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带有重要生活气息,学生接受更自然,学习效果值得期待。
化学教材学习内容非常明确,教师在实际操作时,要对化学教材认知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这样才能形成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学习《空气》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清一些学习认知:根据观察体验,描述一下空气;列举实例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空气中有污染物,一般呈现什么样的外观状态?氧气有什么用途?要列举实例加以说明。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很快就解决了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在列举生活实例时,显示创新意识。学生在列举空气中有水蒸气案例时,提到了露水,还有夏天“返潮”现象。
二、教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应用,要注意学科特点,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创新教法,并非要别出心裁,而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进行优化发展,要注意体现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灵活性。研究法、讨论法、发现法、自学法、活动法、实验法等,都属于教法创新的重要起点,教师在教法创新时,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嘴中形成主观认知,获得更多学习体验,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实现教学维度的成功升级。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给出一些观点,让学生对其进行判断解析: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要大于原子;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相通之处。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给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如果教师自行解答这些问题,学生难以建立起深刻的认知体系。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弄清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原理,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一定帮助。
三、实验创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性特点非常突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实验体验的机会,并在实验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并不是要削弱教师主导地位。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逐步实现身份转变,由过去课堂教学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服务者、引导者。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实验中,体验实验带来的感知信息,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给出三种实验设计:一二小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三四小组:进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五六小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根据教师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并进行小组内明确分工。在实际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成果展示时,一二组总结: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前后总质量没有变化。三四组总结:铁在硫酸铜溶液中,铁丝上生成红色物质,反应前后总质量也没有变化。五六组汇报: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生成蓝色沉淀物,反应前后总质量也没有变化。最后得出规律: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不变的。教师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实验规律,给学生留下的认知是深刻的,自然强过死记硬背。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展开多元个性化施教策略,不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实际学習中。教学内容创新、教法创新和实验创新,都能够从不同维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