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16-05-30于琳
于琳
【关键词】 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116—01
初中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此时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和变化的阶段,特别是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个期间的学生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利用生物学知识,加强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当代初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特殊的“温室”环境使得他们很难从父母亲人细致的呵护中真正脱离出来,以独立、自主的形态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之中。然而,人类作为一种群体性动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独个体,而是需要在同周围生存、生活环境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好、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是对优秀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拥有积极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的良好适应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走得更好、发展得更长远。对于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有必要充分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着重加强对学生良好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例如,在教学“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与阐述教材上的具体生物知识点,更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之于社会整体都是一个细胞性的存在,虽然微小,但是必不可少。细胞与个体之间,既要为了从社会整体中汲取养料而进行良性的竞争,更要相互之间灵活分工、密切配合,以此提供给社会整体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营养成分。任何一个细胞出现了问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与更好进步。相信,通过教师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学生既能清楚明白作为社会一员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又能更好地了解作为个体必须积极适应社会、不断奉献。如此一来,便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与树立,从而为其自身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显著提升与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生物学知识,向学生普及青春期知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意识、性心理等心理变化正在经历着非常微妙的变化,在与异性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也极容易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像对异性也逐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究心理、在异性面前会觉得羞涩……这些问题都需要生物教师从生物学专业的角度予以他们专业的讲解、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既有效避免青春期学生因为各种困惑导致早恋、暗恋等错误行为的发生,又能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身生理、心理发生的种种变化,这些显然是帮助初中学生科学处理异性关系,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师在“人的生殖和发育”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向学生正面讲解与阐述青春期身心发生微妙变化的科学原因,促使他们得以由之前害羞、恐惧、好奇等错误心理中积极调整,进而过渡到能正确认识人体的生殖系统,能正确面对自身身心的微妙变化,从而为正确爱护自己、保护自己、促进自己进一步的学习与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特殊的社会、家庭环境使得当代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在学校学习、社会生活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与挑战便极容易丧失信心,以至于怨天尤人、缺乏顽强拼搏与奋发向上的意志力与忍耐力。为此,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时,必须有意识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像抗挫折能力、顽强意志力等的培养与训练。
例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结束留学生涯回国之后,与同事一起在极为苦难的条件下进行生物科学的研究,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他们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没有电灯,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连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但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童第周与同事在粗糙、甚至称得上简陋的“实验室”里,完成了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的生物科学分析与研究。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