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个策略
2016-05-30白延秀常学智
白延秀 常学智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01—01
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问题解决就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一年级主要以情境图为主,二年级则以半文半图为主,这些图和新奇的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数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二、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收集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呈现情境图之后,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让学生逐渐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数学信息,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如,一年级上册教材24页和25页中学生初步接触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以生动形象的“气球图”和“小松鼠图”的方式呈现出信息。这些富有生活化的图画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数学信息。如,题目告诉你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能得出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用这些提示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题目里的本质信息。学生理解了题意,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在审题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以及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将图画转化成数学信息的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记号法”,“①②”是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先标出“①②③”。
三、加强数量关系之间的分析和训练
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用已知的信息求问题的过程。而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总分问题和分总问题。这两类题是与加、减、乘、除法意义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教师用实物操作或打手势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的结构,明确图画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乘、除法意义来确定算法。
2. 相差问题。相差问题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意义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數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4个红圆片,再摆出8个蓝圆片。有的学生将红圆片和蓝圆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圆片多,多多少个”,使学生弄明白什么是一一对应法。这样直观的操作,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四则混合运算问题。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编排在二年级新教材中,把“数量关系”隐含在情境中,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如,二年级数学下册48页“跷跷板乐园”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后,让学生说出先算跷跷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分步列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混合运算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审题,用图式法来分析并标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再读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看看题目里告诉了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进而得出所求关系式。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