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信息技术“另辟蹊径”学戏曲

2016-05-30王艳芳刘红

师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脸谱京剧戏曲

王艳芳 刘红

现在的孩子们迷恋流行音乐,把我们的戏曲艺术几乎打入了“音乐冷宫”。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成为我们音乐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市环翠区教育局及时推出京剧进课堂的举措,让京剧这一国剧率先走进孩子心里。在教学中,如何将孩子们的目光由流行音乐转移到传统的戏曲上,是音乐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识到,“引趣激情,以兴趣为动力”,只有根据孩子们的欣赏倾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各种与戏曲艺术相关的媒体,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与共鸣,才能有效地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戏曲艺术的陶冶。

一、利用多媒体请学生步入“梨园”

作为一个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课桌上、文具盒里,甚至是自己手臂上会贴上当红明星的照片,小本子上抄的是流行歌曲的歌词,MP4里装的、课余时间嘴里哼唱的也都是流行歌曲,有的孩子整个人被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包围着,几乎没有接触我们传统音乐的机会,更不要说能去认真欣赏戏曲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让孩子们接触到传统戏曲的相关文化,人为地营造戏曲欣赏环境,创造戏曲欣赏氛围,让许多的戏曲元素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戏曲文化魅力的感染下,进一步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戏曲文化,愉快地欣赏传统戏曲。

例如:在课堂戏曲欣赏教学前,利用学校的橱窗、电视台和“环翠数字校园——家校互动”平台展出一些戏曲剧照、戏曲脸谱、戏曲伴奏乐器等图像资料;利用校园小喇叭播放经典的戏曲唱段让孩子们欣赏;师生共同收集与戏曲有关的艺术品来装饰音乐教室等。在组织孩子们分组收集资料时,教师应提前为各组分配任务,以免重复收集浪费时间。到汇集资料时你会发现,收获完全超乎你的想象。比如:京剧人物的国画作品、脸谱的壁挂、书签、T恤衫、泥人、蛋壳脸谱、扑克牌等应有尽有。利用这些物品给音乐教室“变脸”之后,这里简直成了“京剧迷宫”,成了欣赏京剧的最佳环境。同时,孩子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京剧艺术,通过提前去看、去听、去做,不用你硬推,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步入”了“梨园”。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作为一线的教师想上好京剧欣赏课,虽不要求具有像专业演员那样深厚的功底,但也要具有一定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演唱功夫。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而在前些年大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有关戏曲音乐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了解戏曲艺术,热爱戏曲艺术,要多听、多看、多学、多唱、多接触戏曲,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二、别样展示吸引你没商量

一般的音乐欣赏,老师们总是喜欢把戏曲大师的精彩表演呈现给孩子们,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但是,我却常常发现,这种方法用在课堂戏曲欣赏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孩子听后面无表情,甚至是反感,皱着眉头说:“老师,能不能换首歌听听?”怎样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呢?还是得从适合他们的欣赏口味这一点下手。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从 CCTV—11戏曲频道、各大卫视关于戏曲的栏目、 Internet的戏曲网站等媒体搜集了很多优秀的儿童戏曲作品、影视歌坛明星反串表演的戏曲作品和外国人演唱的戏曲作品。在这些七八岁甚至是三四岁的孩子眼里,外行的明星以及中文生硬的外国友人表演的戏曲虽不及名家的表演那样美妙绝伦,但绝对称得上异彩纷呈。成年人欣赏后都会竖起大拇指,何况是喜欢唱歌表演的孩子。他们赞叹之余便随之哼唱。老师不用任何语言便激发了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当孩子对京剧有了兴趣和初步的欣赏体验后,老师再用名家的演唱作对比欣赏,并对戏曲内容作适当的讲解,介绍有代表性的戏曲家和他们感人的故事,逐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欣赏京剧名段《贵妃醉酒》时,我先让孩子们欣赏李玉刚演唱的《贵妃醉酒》视频,讲其中的历史故事,然后一起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孩子们都被李玉刚曼妙的舞蹈和优美婉转的唱腔所吸引。

京剧行当的简单分类,我用通俗的语言加上特意制作的各个行当的典型人物的微视频来介绍。介绍京剧的脸谱时,我更是用这样的导入语激情引趣:俗话说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在京剧中恰恰可以以貌取人,因为不同颜色的脸谱可以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形象。脸谱通过夸张象形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我再适时播放各种脸谱,孩子们看得趣味盎然。然后又一起学唱戏歌《唱脸谱》,他们更有兴趣了。欣赏京剧经典片段时,一定要多挖掘分享曲目背后的小故事,或者演唱者的趣闻轶事,以引发孩子们的欣赏兴趣。

三、把电视名牌栏目搬进课堂

在京剧欣赏教学中,如果直接由音乐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孩子们最多是左耳进右耳出,最终被排斥于两耳之外,会弄个出力不讨好。而新课标要求我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把京剧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好教活,必须寻找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

我在课前布置好任务,例如:搜集京剧艺术家的相关资料、京剧的代表剧种,京剧的相关知识,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分组进行搜集。拿到任务后,他们有的在图书馆查寻,有的小网虫网上搜索,还有的直接采访会唱戏的中老年戏迷。总之,他们找到的比我原先要讲的还要多。课上我并没有让他们一一汇报搜集的情况,而是采用了CCTV、各大卫视等名牌栏目的竞赛形式进行。学生分组参加戏曲理论知识竞赛,可以设置多种题型,由教师担当评委。遇到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教师要插入适度的讲解。在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很多京剧相关的理论知识。

要培养孩子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使其成为热心观众、戏迷、小票友,仅靠几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京剧小社团,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要鼓励孩子们排练表演戏曲类节目,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戏迷PK大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活动,请专业演员、文化馆的戏曲老师、民间老艺人来学校指导,老师把孩子们带出去观看演出、参加表演。给他们搭建戏曲的舞台,提供其展示戏曲才能的机会。让戏曲走进他们的生活,孩子们在生活中也能感受戏曲的熏陶。

也有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是京剧的老戏迷,教师可以发动他们分小组去观看,或者在家里让自己的戏迷爷爷奶奶唱给自己听。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摄像机、高清手机、录音机、mp4、mp5拍摄录制下来,制作成微视频给老师,或直接用网络QQ、微信传给音乐老师,经过老师的剪辑和处理后制作成微课程,拿到课堂上,供同学们欣赏,在搜集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以及使用现代媒体的技能。

事实证明,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各种与京剧相关的校外课程资源,它们不仅随手可得,而且比传统的课程资源更具吸引力,开发和利用好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对于京剧欣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利用电教技术,精心设计欣赏流程,师生一起走进戏曲,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一起去赞美戏曲的出神入化,激发孩子对戏曲的自豪感。让他们不仅喜欢唱“双截棍”“青花瓷”,还会唱“包龙图”“李铁梅”,慢慢也都成为一个个中国戏曲的粉丝吧。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脸谱京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帖脸谱
京剧表演开始了
做个脸谱迎『六一』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灶王爷的“脸谱”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