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构建,妙“品”诗味
2016-05-30葛跃东
葛跃东
我们都知道,当前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组织形态的变化都是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服务的,但怎样组织学、组织怎样的学却往往令老师们感到困惑。我在一次为英国教育学博士彼特朗先生演示《游园不值》这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学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点。《游园不值》是宋朝诗人叶绍翁写的关于春天的诗,介绍了他兴冲冲地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花,此本是败兴之事,但由于春花(红杏)之故,他写得幽默风趣,使诗充满了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基于教学就是角色的建构,逼着尝试在建构角色、强化体验中,充分领略诗景诗情,也让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自主创造者、参与者,引领学生历练从“原我”走向“非我”,最后达成“新我”,达成自主理解、自我感悟的学习过程。
镜头一
学生自读自悟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看,因为久不开,所以诗人很扫兴,也很不高兴。你不高兴时会怎样?
生1:我不高兴时,会直叹气,说“唉”。
生2:我会嘟起小嘴,不理人。
生3:我会说“嗯”。(随后该生即兴再次大声将“嗯”拖了一个长音)
生4:“呜”,真是倒霉啊,人都没见到。
在学生神态毕现的表达声中,老师借机为学生出了个主意:“来,好好地感受这一二句,前面加个‘唉或其他你想到的语气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配合相应的动作练习一下朗读。”
自由练读时老师配上优雅的古筝乐,学生们纷纷摆出了摇头晃脑的神态、慢慢踱步加摆手状的姿势,读得特别有味道,兴趣特别盎然。
镜头二
师(读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时):诗人此时真是扫兴、失望,他正待转身而去,猛抬头,咦!看到……
生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出示图片):诗人抬头看到了什么?
生:叶绍翁看到了一枝红杏伸出了围墙。
师:红杏探出墙头,它看到了什么?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1(抢着发言):看到了诗人扫兴地踱着步,说叶绍翁你不要失望,看看我吧!
生2:不是,红杏看到了诗人正在看着它笑,告诉叶绍翁,对不起了,我主人正好不在家,你下次再来园子玩赏吧。
生3:它会说,叶诗人,这园子可美了,有机会你一定来看看啊!
随后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老师带领学生深呼一口气,闭上眼睛徜徉到花园中,由“一枝红杏”激发学生对满园的想象。
生4:我看到了各色鲜花,弯弯的垂柳,许多棵争芳夺艳的红杏树。
生5:我看到了青翠的小草,红灿灿的杏花,还有一条小溪轻轻地流过美丽的花园,几条小鱼悄悄地在小溪里做游戏,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春色。
生6:我还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蜂也飞来忙着采蜜,几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如此一来,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啊!真美啊!”“啊!春色多么美丽!”“啊!小鸟,我要像你一样欢乐地歌唱!”“要是我们家也有这样的园子,该多好啊!”“下次去,我想要拍张照片留影。”“真美啊!我要作诗一首!”……
朗读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在三四句前添加自己喜欢的能表达这种惊喜之情的语气词,如“啊”“哈”“咦”,甚至有同学不想加在前面,别出心裁地加在后面读,读时大声有节奏,并不时竖起大拇指,完完全全融入这春景中了,体会诗人爱春赞春的独特情怀。
以上连贯的独具匠心的两组镜头,其实就是一个立足于学习角色来感受语言文字一触动内心情感一体验语言文字一表达语言文字的完整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特设的课堂情调,更是学生多方位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潜力,去体验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体验到知识与智力生活也是他的一种真切心得。在别人看来,也许仅仅是几个语气词的“生成化顺延”,引导学生去想象而已,而我感受到的却是学生兴致高涨地将诗人的扫兴融化在自己失望的语气之中,将诗人的兴奋融化在自己愉悦的情感之内,将文本的思想融化在自己的诵读里,用自己的心灵去透视园子里的各色鲜花,弯弯的垂柳、争艳的红杏、青翠的小草、见底的小溪、活泼的蝴蝶……面对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一切都显得自然、真切。心都融化了,“春天”自然也就来了。正如彼特朗先生的评价:“我听不懂你的语言,但我听懂了你和你的学生流露出的真情。”
苏联教育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它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放在与获取知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把情感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