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温室设施常用杀虫剂对地熊蜂的毒力测定
2016-05-30周浩翟一凡胡泽章吴光安邵莒南代小彦于毅郑礼
周浩 翟一凡 胡泽章 吴光安 邵莒南 代小彦 于毅 郑礼
摘要:以地熊蜂工蜂为试材,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7种温室设施常用杀虫剂对地熊蜂的毒力,并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虫啉对地熊蜂的LD50值分别为0.030mg/L和0.223mg/L,均为高毒;苦参碱和吡蚜酮对地熊蜂的LDso分别为7.721mg/L和8.376mg/L,均为中毒;啶虫脒、螺虫乙酯和氟苯虫酰胺对地熊蜂的LDso≥31.371mg/L,均表现为低毒,其中氟苯虫酰胺的毒性最低。因此,在设施作物上使用地熊蜂授粉时,建议禁用烯啶虫胺和吡虫啉,且在施用苦参碱和吡蚜酮或啶虫脒、螺虫乙酯和氟苯虫酰胺时,可将地熊蜂分别搬出温室3天或l天,来减少农药对地熊蜂的危害。
关键词:地熊蜂;温室设施;杀虫剂;毒力;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S89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2-0098-03
熊蜂为膜翅目(Hymenoptera)蜜蜂总科(Apoidea)熊蜂属(Bombus)昆虫。相比较蜜蜂而言,熊蜂具有吻长、飞行声震大、花粉采集能力强、耐低温和高湿环境和趋光性差等优点,是公认的温室授粉最理想的昆虫。熊蜂在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熊蜂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 Linnaeus)为我国从荷兰等国引进的品种,也是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和商业化应用最为成熟的熊蜂种类,应用范围广,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澳洲均有应用。随着我国熊蜂研究的深入和相关条件的成熟,熊蜂在温室设施内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温室设施内高温、密闭小气候环境和重茬种植使病虫害的发生较为严重,其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剂虽然防治了病虫害,保证了作物产量,却不可避免地对温室熊蜂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本研究选取了7种近年来温室设施常用杀虫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地熊蜂的毒力,以期提出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案,为地熊蜂授粉技术在温室设施内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蜂种
供试蜂种为地熊蜂工蜂,于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黑暗条件下进行饲养,饲养过程未接触化学农药和试剂。试验所用地熊蜂均为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康成年工蜂。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5%苦参碱水剂(日本农药株式会社)、6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3%啶虫脒微乳剂(昆明云大科技农化有限公司)、22.4%螺虫乙脂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和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1.3 试验操作
依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10-2014)提出的蜜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进行。
1.3.1 试验方法将各供试杀虫剂母液用50%(质量浓度,蔗糖:水)蔗糖水溶液稀释,设置成等比的5个试验浓度组(见表1),每组至少10只工蜂,并设不加药剂的蔗糖水为空白对照。将挑选的工蜂引入试验笼中,在饲喂器中加入100μL各试验浓度药液。含药蔗糖水消耗完后,将饲喂器取出,换不含药液的蔗糖水进行饲喂(不限量)。各处理均设3次重复。观察记录处理48 h后地熊蜂死亡数。
1.4 数据处理
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求出相应的半致死剂量LDso。依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10-2014)附录《农药对蜜蜂毒性等级划分》的划分标准,按照蜜蜂急性经口毒性半致死剂量LD50(48h),将农药对地熊蜂的毒性分为四个等级(剧毒LD50<0.001,高毒0.00111.0)。
2 结果与分析
2.1 7种杀虫剂对地熊蜂的毒力
7种杀虫剂对地熊蜂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在供试的7种杀虫剂中,烯啶虫胺对地熊蜂工蜂的毒力最高,其次为吡虫啉,毒力指数分别为9835.067和1323.103;苦参碱和吡蚜酮对地熊蜂工蜂的毒力较高,毒力指数分别为38.214和35.226;而啶虫脒、螺虫乙酯和氟苯虫酰胺对地熊蜂工蜂的毒力较低,毒力指数<10,其中氟苯虫酰胺的毒力最低,毒力指数仅为1.000。
2.2 风险性评价
由表2可见,参照农药对蜜蜂的毒性分级,烯啶虫胺和吡虫啉对地熊蜂48h的LDso值分别为0.030mg/L和0.223mg/L,其毒性均为高毒,对地熊蜂具有较高风险;苦参碱和吡蚜酮对地熊蜂48h的LD50分别为7.721mg/L和8.376mg/L,其毒性均为中毒,具有一定风险;啶虫脒、螺虫乙酯和氟苯虫酰胺对地熊蜂48h的LD50≥31.371mg/L,其毒性均为低毒,风险性较低,其中氟苯虫酰胺对地熊蜂的毒性最低。
3 讨论与结论
烯啶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内吸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地熊蜂的毒力最高,其次为吡虫啉,两者对地熊蜂均表现为高毒,而啶虫脒表现为低毒。季守民等通过急性接触和急性经口试验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均为高毒,啶虫脒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为中毒。于伟丽等通过摄人试验以及间接接触试验表明,100mg/L啶虫脒72h内对蜜蜂的致死率为O,对蜜蜂表现为低毒。啶虫脒是一种对人类低毒的杀虫剂,目前还没有关于该药“三致”和导致人类代谢紊乱及神经失调方面的报道,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仅为0.14~2.6d,正常田间使用浓度的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无明显影响。
苦参碱为天然植物性农药,属于杀虫杀菌剂,通过麻痹害虫中枢神经起作用。韩志华等研究表明,苦参碱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表现为中毒。本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对地熊蜂工蜂也表现为中毒。
吡蚜酮属于吡啶杂环类新型内吸性杀虫剂,通过拒食作用专一作用于刺吸式害虫,对地熊蜂表现为中毒,国内未见吡蚜酮对熊蜂毒性的报道。徐华强报道了吡蚜酮大田推荐剂量下处理赤眼蜂后,赤眼蜂寄生率和寿命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
螺虫乙酯属于季酮酸类化合物,具有双向内吸作用,干扰昆虫的脂肪生物合成导致幼虫死亡,并可降低成虫的繁育能力,能有效防治多种刺吸式害虫,对设施蔬菜上常见害虫如蚜虫、粉虱、蓟马等有较好防效,且其与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氟苯虫酰胺属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通过激活兰尼碱受体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控性释放起作用。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为近几年新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虫剂,自开发以来,该类农药引起了农药界的广泛关注,在设施作物上的使用也更频繁。氟苯虫酰胺为人工合成的第一个鱼尼丁受体杀虫剂,对绝大多数鳞翅目害虫有良好的毒性。本研究表明啶虫脒、螺虫乙酯和氟苯虫酰胺对地熊蜂表现为低毒,可代替其他高毒农药与地熊蜂一起在设施蔬菜上使用。
在温室设施果蔬上使用授粉熊蜂时,根据本试验结果和各药剂的安全间隔期,提出以下用药建议:禁止使用吡虫啉和烯啶虫胺2种高毒农药;在使用苦参碱和吡蚜酮2种中毒农药时,将地熊蜂授粉群搬出温室3天;在使用啶虫脒、螺虫乙脂和氟苯虫酰胺3种低毒农药时,将地熊蜂授粉群搬出温室1天。
本试验仅研究了室内条件下7种杀虫剂对地熊蜂的毒力,对于温室设施内实际使用条件下7种杀虫剂对地熊蜂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