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2016-05-30梁小红
梁小红
【关键词】 中职生;不良品行;成因;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43—01
中职生是社会技能型人才,未来的建设者。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普高热”急剧升温,中职生从数量到质量,整体逐年下降,其中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基本素质下降十分明显,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对这类学生进行有效的矫正,使之“中下进来,优良出去”,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客观因素。(1)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学生品行的形成起着强化作用。我国社会风尚主流是好的,但是社会影响错综复杂,某些不健康的因素是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根源。(2)家庭的不当教育。家庭是学生品行的启蒙学校。如果父母管教不严,错把放任当爱护,或管教过严,错把粗暴当严教;或者赌博、酗酒;或者关系不和甚至离异,这都会对子女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3)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修养的主渠道,然而有的中职学校只重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品行;加之有的教师教育措施不力、方法失当,甚至厌弃问题学生;学校教育有时与家庭教育脱节等,导致学生品行教育流于形式。
2.主观因素。(1)是非观念不清。中职阶段学生正处在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知还不明确、不稳定,而且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品行不良學生的道德是非观念模糊甚至颠倒,他们对诸如“勇敢与鲁莽”、“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认识不清,在道德思维水平上往往低于一般学生,因而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某些模糊不清的错误认识。(2)道德意志薄弱。不良品行的学生往往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因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战胜不合理的欲望而发生不良行为。(3)行为习惯不良。一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从不良行为侥幸得逞中得到满足的情绪体验之后,这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就会与个人欲望的某种满足发生联系,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恶习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采取类次的不良行为,于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成了产生不良品行的内部因素。
二、对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策略
1.以情感人,拉近心理距离。品行不良的学生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曾受过别人的斥责、嘲笑而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有敌意。在某种情境中,他们还会错误地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因此,他们会对老师沉默、躲避,甚至顶撞,不接受老师的教育。情不通则理不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急于求成,往往容易把关系搞僵。所以,要促使他们转化,首先要感化他们。从培养师生情感入手,接近、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满腔的热情感化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长期坚持,就会使他们相信老师的真心诚意,再把握机会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心,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道德评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形成正确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差,往往是非颠倒,好坏不分。因而,在产生错误动机时不能意识到错误而自觉加以克制,发生不良行为时不能自感羞耻而决心改正,导致一错再错,形成不良习惯。所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首先要进行道德认知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闪光教育”,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进而产生对立情绪。因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人都有长处,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长处往往被不足所掩盖,容易被人忽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甚至有必要进行放大,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前途和希望,这样才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进而促使他们重塑自重、自爱、自强的形象。
4.切断诱因,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学生犯错误总是有诱因的。这些诱因既有内部的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的客观条件。因此,对中职学生不良品行矫正初期,控制或切断他们与外部不良诱因的联系,以免故态复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避开外部诱因是消极的,既不容易完全做到,也不容易排除在新的诱因下犯错误的可能。因此,要极其重视消除学生不合理的欲望、不良的嗜好等内部因素,而且在他们正确的动机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之后,可以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监督性考验,锻炼他们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的动机与新的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