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34,一支中国舰队》的硬伤

2016-05-30吴昊俊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加文第一版永乐

吴昊俊

【摘要】:继《1421,郑和发现世界》后,英国业余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又推出另一部石破天惊之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作为一名拥有丰富航海经验的退役海军军官,孟席斯在航海史方面应比专业的史学家更有发言权,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但该书亦有不少漏洞甚至是硬伤。本文即是要质疑《1434》一书的史料硬伤。

【关键词】:《1434》;孟席斯;文艺复兴;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

1.该书不符合史实之处

在《1434》一书的封底上有不少书评,窃以为评价得最恰当的还是抬头第一条:“这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书,而是一部非常享受的轻松读物。”[1] 当然,阅读此书并不轻松,因为书中有大量航海,天文等学科的专业术语,并非毫无学术含量。

诚然,《1434》不是本历史著作,不仅仅因为作者是一位业余的“历史学者”,没接受过专业训练非科班出身倒是其次,因为不少业余学者照样能做出精彩的成果;关键是他不懂中文,不能有效的参考利用中文文献来充实其书的可信度,他主要参考《剑桥中国史明朝卷》和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技史》,这两部著作都是经典之作,但不是一手史料。

而且该书标题也有耸人听闻之嫌——“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一般认为,文艺复兴起大约起源在14世纪,无论如何都不会等到一百多年后的1434年。而且文艺复兴保罗甚广,不仅限于“科技进步”这一块领域——还有文学、艺术、思想哲学、法学等等领域的巨大突破,这些突破都不是中国能启发的;而《1434》一书所着眼的就只有中国科技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其次,该书的基本前提是郑和舰队中的一支编队于1434年抵达威尼斯,然后转道前往佛罗伦萨,拜访罗马教皇,把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即《永乐大典》)赠与教皇,由此将华夏技术传播到意大利。他的證据就是1434年后欧洲人制作的地图更加详尽并标有美洲大陆,得益于郑和舰队赠送的优良地图。但事实上直到晚明中国人才第一次见识到世界地图——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2] 由此一来,“中国舰队赠送精确地图”的论点就很难站得住脚。

而且极具反讽意味的是,就在中国科技启蒙欧洲后两百余年,昔日的徒弟已后来居上:明末清初,在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帮助下,中国天文学家编成了比传统中国历法更为准确的《崇祯历书》;中国军事工程师改进火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前半部。[3]

若真如孟席斯在书中的大胆所言,“中国科技在15世纪完胜西欧”,那怎么还用得着欧洲人在两百年后帮忙?按孟席斯的论断“中国已于15世纪发展出了球面三角形、透视法、密码学、太阳角测距、黄道倾斜角变更等高等数学成就” [4],那么如何还需要利玛窦在两百年后把最基础的《几何原理》译介给中国人?这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2.该书的两大假设之不成立

《1434》全文是建立在两个推断\假设之上:1.郑和舰队中的一支于1434年到达威尼斯;2.郑和舰队带有一部《永樂大典》。但这两个假设并不严谨。

首先中文史料少,“现在研究三宝太监下西洋的事迹,并无正式的公家文移报告可据,所有者只不过几部异人记载和文人学士编纂的几部传奇而已。至于《明史》“外国传”中与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诸条,无非采自明人著作”。[5]

至于他所引的西文史料,只能证明郑和舰队最远到达了红海;[6] 至于“舰队进入地中海抵达威尼斯”就无明文可证。如此,《1434》的第一大假设很难使人信服。

其次关于《永乐大典》。郑和舰队究竟有没有携带这么一部庞大之极的《永乐大典》?

在回答该问题前,且看作者对《永乐大典》的认识:“这部百科全书无所不包:地理学、地图学、民用和军用工程学、战略战术、保健和医疗、建筑与城市规划、钢铁和钢材、陶器烘焙与上釉方法、包括异体受精在内的生化技术、造酒术、缫丝和丝织业、火药制造、船舶制造,甚至包括编码、译码·。”[7]

但科技绝非大典的主流。就算永乐帝旨在用此大典向四海宣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享太平之福。”[8]那也是宣扬大典中的文物教化,而非科技内容。

更重要的是,《明史》中没有明文记载郑和舰队带有此套藏书,从遣派舰队的目的来看也没必要带上这一大堆累赘:“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稀,充溢府库。”[9] 即通过万国来朝获得海外奇珍异宝,以充盈国库。

尽管学术界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还是有几个定论,如强化朝贡贸易、怀柔远人、宣扬国威、肃清海患、获取海外稀玩等等。纵使要赠与海外诸国以礼物,那么物质上的东西岂不更好?试看来华朝贡的诸国使节获赠的礼物均以物质财富为主,少有听说赠与图书。[10]

由此可见,郑和舰队没必要带上这部《永乐大典》,且史无明文记载有此一举。

综上,孟席斯在《1434》中最基本的两大假设均难令人信服,整本书的论断由此缺乏根基。所以说《1434》只是一本消遣书。但它也对读者有启发:历史从来就是多元的,允许多种读法,每个人都有做出解释的权力。

注释:

[1]【英】加文·孟席斯:《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 宋丽萍,杨立新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封底。

[2]刘明翰 朱华龙 李长林 合著:《欧洲文艺复兴史·总论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11页。

[3]刘明翰 朱华龙 李长林 合著:《欧洲文艺复兴史·总论卷》,第416—424页。

[4]【英】加文·孟席斯:《143》,第28页。

[5]王天有,万明 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14页。

[6]【英】加文·孟席斯:《1434》,第五章,第六章。

[7]同上书,第17,18页。

[8]《明宣宗实录》卷67,转引自 李新烽主编:《郑和与非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第27页。

[9]《殊域周咨录》,转引自  王天有,万明 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39页。

[10]注:日本,朝鲜汉化程度较其它朝贡国高, 对华夏文化有较深的造诣与热情,他们的来华使节都是自己去购买书籍,而非被朝廷赠与    ——见 汪高鑫,程仁桃 著:《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398至410页。

参考文献:

[1]【英】加文·孟席斯:《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宋丽萍杨立新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2]刘明翰 朱华龙 李长林 合著:《欧洲文艺复兴史·总论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3]王天有,万明 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李新烽主编:《郑和与非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5]汪高鑫,程仁桃 著:《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6]张延玉 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加文第一版永乐
彩色笔动起来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要点解读
宽恕
把头版让给老百姓——浅析《义乌商报》第一版改革实践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种出来的家具
种出来的家具
《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三批第一版)有关修订情况的解读
种出来的家具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