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恋爱三阶段——行为学视角下的恋爱过程
2016-05-30李立栋
李立栋
【摘要】:文章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中的“互动模式”视角下,对日常生活中的恋爱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的恋爱三阶段。恋爱各阶段之间的分层依据是双方行为的出发点与目的的不同,这一过程与当前主流的依照恋爱双方的心理变化对恋爱过程分层不同且更加清晰。作者一方面想为大家提供新的视角去看待恋爱过程,一方面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恋爱启示。
【关键词】:恋爱过程;互动行为;三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
单从“谈恋爱”这一词的意思看,便知道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个递进的过程。【3】当前主流的心理学文献从青年心理学的角度,对谈恋爱的过程进行分析,将其分为“谈”“恋”“爱”三个阶段。【1】他们认为不同恋爱阶段的人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且阶段与阶段的层次感很强,他们甚至可以从某个人当前的想法与心理判断他的恋爱阶段进而推测他恋爱的时间。【4】然而,令他们感到无力的是,他们无法明晰的给出阶段变化的确切标志或时间。【2】因此,本文尝试从行为学角度去观察分析整个恋爱过程,希望可以根据恋爱双方在恋爱不同阶段的行为差异得出恋爱阶段变化的确切标志,即当看到双方在行为上出现“某一类”的“理论行为”时,进而我们可以判断恋爱阶段发生了变化。
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的理论研究,是从“社会行动如何构成社会系统”的思路展开的,就“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讲,他明确认为,“社会行动”对于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变迁更具有基础性。“社会行动”,是以行动者个体的“意志性行动”作为基础的。社会行动与行动者的“价值取向”、“行为动机”有内在联系。解释社会行动,必须要把握行动者的主体动机与意图特征。任何社会行动,尽管必定是在一定客观情景条件中发生的。但“客观情景”对行动主体的制约状况,受到行动主体对“客观情景”如何“定义”的影响。因此,社会行动的规律,就是主体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支配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中,选择如何发生社会行为的规律。【6】
“两个单位行动”的互动中,双方经历“试错、适应”,使互动得以持续并稳定为一定的互动关系模式。如“互动理论”所言,互动行为逐渐“模式化”。【7】
2、“互动模式”的内容
(1)双方在“人格”中达成“共识”
互动,首先是双方的“动机”之间相互“鉴别和适应”的过程,以便形成“共同活动的动机”。因此,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首先在“人格”中就“共同活动的目标、手段”达成一定的“共识”。“共同活动的目标”,做什么。“共同活动的手段”,如何做。【9】
(2)双方的行为形成“惯习”
互动,接下来是双方的“社会行为”之间“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在行动中遵循着一套双方认可的“适当行动路线”发生各自的社会行为,即行为方式“惯习化”。【8】
(3)恋爱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互动过程
谈恋爱本身就是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完全遵循“互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互动”角度去观察分析谈恋爱的过程。由此,将恋爱过程依照“行为模式”理论进行阶段分层,可以分为“试错阶段”、“适应阶段”、“惯习阶段”。
二、新恋爱三阶段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恋爱”的情感深度要比“相识”“朋友”等词的情感深度更加深刻;其次,本文所谈的“恋爱”关系是以结婚为目的的,并非“耍流氓式”恋爱;最后,我们这里探讨的恋爱过程并不包括婚后,因为实际生活中结婚作为一个时间点,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恋爱阶段。
恋爱的开始是多样的:两个人互相有好感都有“喜欢对方”的情感而走到一起;双方并无“喜欢对方”的情感抱着“尝试”的心理走到一起;一方有“喜欢对方”的情感而另一方抱着“尝试”的心理走到一起;一方有“喜欢对方”的情感,另一方确是被动的接受而走到一起;双方都是“被动”的走到一起。总之,恋爱的开始是在“表白”且“成功”之后,或者在双方“坦诚相待”“互吐心扉”之后,即双方已经确认“我们要谈恋爱”这一信息。此时恋爱处在“试错阶段”。
1、戀爱的“试错阶段”
处在第一阶段的双方,互相都不甚了解,因此双方没有“共同活动的目标”,更没有“共同活动的手段”。双方的言行举止即行为相对“拘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或者共同经历一些事情来判断对方的“性情”与“喜好”,进而将自己的言行举止扩展到对方可以接受的限度。这一过程需要用大量的“试错行为”来达到“目的”。比如试探性的询问、试探性的小动作等。
2、恋爱的“适应阶段”
当试探性的行为减少或终止,或直接转为“先斩后奏”的行为,即已经可以大概掌握对方对自己的行为限度时,我们可以说恋爱已然进入到了“适应阶段”。
在“适应阶段”,恋爱双方互相都已熟知对方的“限度”,言行举止为了保持在这个“限度”之内,我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此时双方的生活已然互相交叉了,不再是自己的生活了,各个方面都需要将对方考虑进去,进而做出判断控制自己的行为。“适应阶段”最容易出现的场景便是:“我”原本想这样做一件事,但是想到“他(她)”,我需要改变做事的方式。
3、恋爱的“惯习阶段”
当双方的行为无需特意去考虑对方的“限度”而自主发生时,或是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对方的“反常”行为时即对方的“惯习”行为已然互相熟知时,恋爱阶段便由“适应阶段”转入到了“惯习阶段”。
在“惯习阶段”,双方是最有默契感的,往往能“想到一块”或是“做到一块”。此时双方的甜蜜感和幸福感也是最为强烈的(对于恋爱过程来说),走到这一阶段的恋人往往开始思考“婚后”的生活,或是已然准备为了结婚而做出心甘情愿的“牺牲”。
三、总结
1、互动模式下恋爱过程的启示
如果把互动模式下的恋爱过程看作是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恋爱双方的互动行为便是美术刀,他们的行为之于这件艺术品来说直接影响其“整体价值”。“无用”的一刀可能会导致这件艺術品的损伤或是毁坏,而“修缮”或是“神之一手”的一刀可能使得这件艺术品更加完美。因此我们处在恋爱过程中时,要认真甚至是谨慎的对待每个事件,收敛自己的“任性”以避免出现“冲动”行为。
2、对“结婚”的理解
我认为“结婚”是一个时间点,它可能发生在恋爱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在试错阶段发生叫“一见钟情”、“闪婚”;在适应阶段发生叫“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在“惯习阶段”发生叫“终成眷属”。我认为包含完整恋爱过程的婚姻(包括婚后继续完成恋爱三阶段的婚姻)比起那些没有完整恋爱过程的婚姻的离婚率更低。因此,我建议大家,先谈恋爱再结婚,以免当你发现他(她)不适合结婚生活时,“婚姻”的客轮却已然行驶在了海上。
3、祝愿
对恋爱的向往与期待促使我们去对心仪的对象表白,这仅是进入恋爱过程的开始,祝愿大家能顺利过关,与“他(她)”一起步入恋爱的奇妙旅程。
参考文献:
[1]王存同.当代在校大学生恋爱认同及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1,03:22-29+94-95.
[2]孙葳葳.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J].现代交际,2011,08:16.
[3]史学武,宋爱芬.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行为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04:58-60.
[4]林玲.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65-70.
[5]周院芬.正确认识大学生恋爱行为[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8:146-148.
[6]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05:52-56.
[7]陈文超.浅析高校校园内恋爱行为的“三多”现象[J].青年探索,2005,02:38-41.
[8]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0,0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