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预设,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2016-05-30许强
许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进行教学活动的阵地,是师生互动迸发活力的阵地。为什么我们精心准备的课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什么慷慨激昂的教学,没有想象中成功?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学生认同的?什么样的课是对学生有益的?什么样的课是事半功倍的?笔者认为,在课案预设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提炼对学生有促进作用的元素,让预设更加有效。本文,作者从课前预设的角度,阐述如何为学生打造有效课堂。
如何打造“精致预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启发式”的引入、“分层式”的新授和“兴趣式”的课后练习。
一、“启发式”的引入
启发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精髓的体现,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尝试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智能。
如何在教学中尝试“启发式”导入呢?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桥梁;最后,教师在充分理解了教材的基础上,寻找与知识点契合的横向或纵向的教学资源,对教材呈现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教学案例】教学《天火之谜》。
如教《天火之谜》一课时,笔者尝试这样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喜欢)“好,现在请你们闭上双眼,你的眼前呈现出一块巨大的屏幕。你们看:(放录音),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个中年男子把一只拴铁丝了铁丝的风筝放上了天空,风筝越飞越高,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中年人用手指慢慢地靠近铁丝……”录音就在此刻,嘎然而止,教师惊异的询问到:“同学们,这个中年人是谁?他想干什么?结果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来回答。”此刻,由于教师设置悬念的诱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以满足求知欲望,同时也能顺利和教学重点建立联系。
二、“分层式”的教学
学生们尽管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预设属于他们的教学环节。努力尝试 “分层式”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目标分层。学生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决定着学生学习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根据学生内因(如学生个性、目前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实效)、学生的外因:(如教师的教学、家庭因素),初步将学生分为 “A、B、C” 三类。A 类 :接受知识速度快,学习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稳定; B 类:智力因素尚好,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够扎实,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C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教师依据三类学生的情况,分层设计教学目标,适当提高或降低难度;再将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分解实施,设计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2. 施教分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笔者也努力尝试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展开分层教学。对于A类学生,笔者侧重于多给自学机会,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采取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立足课本,自我研修、拓展延伸,参与更多的语言实践活动,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对于B 类学生,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下通过和A类学生的学习合作交流,提升语文能力;对于C类学生,笔者则耐心辅导,设置帮困小组帮助这类学生学习,使他们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有所提高;教学中,积极尝试分层次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 ,进行训练和巩固。
【引入教学案例】教学《孙中山破陋习》。
目标分层:三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识字写字、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作者想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层含义,特别表现在对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基于以上分析制定本节课学生分层学习目标。C类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尝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培养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B类学生,能在C类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具体语句细致探索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孙中山爱憎分明,敢于反抗的优秀品质。A类学生能通过自查资料,感受“缠足”是封建思想的体现,感受古代妇女在封建思想残害下的痛苦遭遇。能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讲述故事,能通过写读后感表达对封建思想的憎恨和对孙中山爱憎分明,敢于反抗的优秀品质的敬佩之情。
教学分层:同学们,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你们知道妇女们是怎样缠足的吗?文中文中有描写缠足的相关语句你能找出来吗?教师让C类学生回答。“长长”“一道又一道”,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吗?在同学初步感知“缠足”给人带来痛苦的基础上,让B、A类学生带领C类学生一起查找有关“缠足”危害、“缠足”的原因的资料,对比缠足前后姐姐的表现,体会封建思想是“缠足”形成的根本原因。教学中,A、B类学生是学习主体,帮助C类学生一起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深入感受缠足的危害以及形成“缠足”陋习的深刻原因。这其中,孙中山和母亲的一段对话的教学也很好的体现了分层教学。
上述案例中,教师只要在预设中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设计好分层式的“教学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往往能从这些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开展符合他们“胃口”的教学活动,促进不同学习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参与课堂的那种喜悦。
3. 评价分层。课堂评价时,我们常常会对学生展开横向比较,何不尝试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笔者请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节时,李双双(典型的C类学生)十分投入地读了一遍,可是漏了“衷心”二字。看他那认真样儿, 笔者就说:“哎呀,你刚才读得很投入,但是少读了两个字,再读一次好吗? ”于是,他又很有感情地正确地读了一遍,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兴趣式”的课后练习
“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选择打开哪一扇门。”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愿望,那么何不迎合他们的想法,去完成他们各自感兴趣的练习呢?丰富多彩的练习能够很好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一是作业贵在精而不在多,二是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后练习。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探索学生的课后练习。一是做好基础练习——阅读。有了阅读,即使不写作,我们的人生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没有任何阻碍的地抵达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读书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训练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实地采访、开主题班会等。这样学生在广阔的平台上探究,经验得以积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把握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我们的课堂才会因学生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而更富灵动,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光彩!让我们用心为学生“量身定制”理想的语文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