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2016-05-30周叶丽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多元课程

周叶丽

【摘要】:学生的大部分经验都来源于生活,主要場景即为学校和家庭,因此这些经验对学生来说十分具有亲切度和熟悉度,且蕴含了一定的能动作用。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让它成为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与此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像成人一样具体准确,而是相对肤浅的、松散的和大众的。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致使该课程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解读相关文本的时候经常会暴露各类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章引入多元情境创设的教学手段,力图通过改方法来弥补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生活经验;多元;课程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是思品教育常用的手段之一。它通过将生活经验作为一种学生学习和感悟的媒介,并借助这种媒介形成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一种策略,由此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其生活积累而来经验的亲切感和熟悉度,来快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思品知识,并激发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所指的即是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其理解知识的由来并进行顺利地理解。通过创设多元情境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地知识的快速、牢固掌握,并且可以在该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一、学生生活经验的概述

生活经验对于《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很多缺陷,这就导致了教学当中无法直接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生活经验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就经验主体而言,学生大多不是成人,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其智力、情感和处理面对事物的能力都较为不成熟,常常会意气用事,或者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事物。因此,相比于思想和行为的成年人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较为肤浅的。

第二, 就经验产生的途径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大多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其不自知、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所以经验的积累经常与学生特有的生活背景相一致,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天性而任意使用自己的经验。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具有系统性,是较为零散的。

第三,就经验的对象来看,经验产生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较为随性的。相比于课堂情境,其不具有理想性的特征,而是没有规划性的、任意的。而日常生活是自在自发的,是一种俗世的生存状态。在大众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化生产兴的时代,大众传播日益与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因此其生活经验带有十分明显的大众文化色彩。

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对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澄清,使我们明确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课堂主体参与、以及再课堂经验基础之上的生活参与这一基本思路,进而构建生活与课堂之间有效互动机制,而这些把握,显然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肤浅的、零散随性的、大众化的。因此,文章基于此对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进一步阐释,对学生经验、生活和学习进行整体观照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性地把握课堂学习经验以及其实用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和长久发展。

三、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措施

(一)设计多元化任务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设想或者设计一个与品德教育相类似的情景,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该种情境下,自己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1.生活化情境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以往的经验和学生已经养成的人生观,创设一些与学生品德类似的简单的生活情境,比如引导学生去思考在马路上遇到摔倒老人会不会扶。这种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更多,有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对学生品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游戏性情境

将一些情境进行游戏化,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把握一些品德,比如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这些品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创造设计操作情境,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告诉学生的,学生会忘记,展示给学生的,学生会记住,只有让学生亲生经历的,学生才会了解。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只有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学生才会知道有些品德的重要性。

1.通过阅读教材案例,引导学生主动互动

课本上的教材案例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教育部门专门编写的浓缩的精华,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案例,引导师生进行互动这一多元化情境,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生活情境。

2.老师进行积极适时点拨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传到授业解惑,带领学生解读教材,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品德教育极为重要,这将伴随学生終生,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人与外观世界之间都有一个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品德。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输入知识时,缺乏社会经验,对一定的品德缺乏认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适时点拨。

(三)创设展示情境

1.教师鼓励为主

老师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鼓励,这对增加学生的信心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采用一定的激励制度,同时也可以将激励制度运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良性循环,所达到的成效也是很大的。

品德教育课上,教师不可能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因此,需要在课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去巩固,学生课上的实践内容就是他们的作业,实践的结果是需要评价的。教师需要对学生每堂课的实践结果及时进行评价,由于课时的局限性,我们已经把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不可能再把评价也放在课上去做。所以,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上作业并在课后进行评价,下次课上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鼓励优秀学生,展示有创意的作业,并对作业进行点评,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鉴于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设施情况,每周最好能够给学生门安排一节电脑课。例如,教师在下周上课前把本周的作业整理批改完成,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作业的情况和成果放置在教学网站上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星级评价,并给予相应细致的点评。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腾出一部分时间仔细地研究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并及时地进行批改,写上相关的评价和反馈。那么,学生在拿到作业的时候自然会在此情境中以教师的评价作为对于自身成长和进步的激励和动机。除此之外,教师的反馈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泛泛而谈。例如:“完成的不错!”“继续加油!”之类的评价语,这些是无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对之后的学习也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此外,教师的评价体系的确立也必须符合多媒体技术教育的要求。评价体系要有始有终,并将其作为一整个过程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课程中确立自身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程的每一步都完成得切实可行。

2.学生评价为辅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例如,每堂课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带学生回顾之前的作业和课程情况,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目标的重新确定。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并打出评价等级。同学之间也可以打出评价等级,然后综合起来让学生自身在课后进行反思和参考。通过该类评价情境,学生会有一定的动力进行自我调整并及时更正错误,继续前进。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为在意这类评价而不断促进自身发展,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关注学生生活经验,融入课程设计中去

就像理论知识在事实层面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一样, 学生生活经验也总是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之中并发挥其作用。在课程实施中不难发现, 只要出现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近的课程内容, 生活经验总是会在不自觉当中参与课程之中,并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与一些社会现象相关的品德课,阐述某种社会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如,搀扶老人过马路、大学生见义勇为等等。学生们互相交流意见看法,随之讨论,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效果更佳。

(五)拓宽学生社会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既然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课程价值, 那么,就应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甚至是越丰富越好。然而,因学生社会生活时空比较狭窄,当前学生生活经验在整体上表现却不太丰富。

对于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生活时空之中,会形成特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想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需要拓宽学生的生活时空。人的生活既存在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主要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的生活。精神生活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生活。 当前,重点让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更加广阔、尤其要增加学生的精神生活层面的广度。学生的精神生活主要包括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理性生活源于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它是通过理性活动而进行。道德生活是一种求善的活动, 它主要通过理性认知和领悟的方式进行,与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生活密切相关。审美生活是以情感活动为核心的对美的感知、 理解、 体验、 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它主要是通过体验而进行的。因此, 拓展学生生活时空的内容和主要方式是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活动、 评价活动、 审美活动的机会, 以此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六)从生活中升华社会品德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如何切实有效的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有效的结合? 笔者认为,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充分结合,是实现学生生活經验与教学相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生活经验作为本体参与课程,旨在以生活的态度对课程进行重构,并将课程视为一种生活过程。当然,这种生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程只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模拟的生活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也可得知。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主要形成于其自身的校外生活,而学生校外生活主要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又总是表现为一种在自在和自发之中得以完成的现实的世俗生活。

四、启示

生活经验对于品德的养成至关重要,这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一方面要给予品德课程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另外一方面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创造多元化情境,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创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于如何教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我们结合上述文中所总结的观点可以得到: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不断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品德问题, 不断地收集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生活中的场景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对这些场景非常熟悉, 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于里面涉及的思想道德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必要澄清[J].当代教育科学,2012(8):17-20.

[2]温小军.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 2012(8):15-19.

[3]卞小娟.解读学生生活经验,建构4Q数学课堂[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 2008(Z1):40-42.

[4]石柏兴,吴焕云.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新课程教学实践[J].中學化学教学参考, 2004(12):23-24.

[5]温小军.论学生生活经验参与课程的三种形态[J].中国教育学刊, 2014(2):67-70.

猜你喜欢

多元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