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区域插上文学的翅膀
2016-05-30周静华
周静华
摘要:如何将幼儿文学教育的特色融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为我园开展回归儿童意义的文学研究提供操作和实践的平台。我们潜心思考,努力尝试:从解读文学作品、把握区域设置的主线,到多元实施凸显文学教育的特性,再聚焦学习方式,彰显特色材料的可玩性,等等,不仅促进了教师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拓展了区域活动的实施途径,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区域活动;文学教育;回归儿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83-02
一直以来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材料,主动的学习,受到大家的认可。我园也在课程整合观的影响下,一直进行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研究。随着《指南》的颁布,在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指南》精神中,区域活动的儿童观和学习观也在悄然转变。比如,创设区域情境、关注幼儿的自主学习、区域活动要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个别化的区域学习等。
目前我园省级课题《“回归儿童意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研究”》正处在中期阶段,我园课题中的文学活动是指围绕文学作品而组织的一切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活动。包括集体教学、日常活动、区域活动以及表演活动等。因此我们研究中的“文学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指向一定的语言学习,同时,通过优化和拓展文学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过程,赋予幼儿发展多方面的意义,(可以是社会性的、情感的、认知的、科学的等)。因此我们提出的“幼儿文学教育融入区域活动”的实践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孩子听、老师讲、孩子记的集中型模式,在多层面、多角度的区域操作中,开辟多通道文学学习的途径。
那如何将幼儿文学教育的特色融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为我园开展回归儿童意义的文学研究提供操作和实践的平台,使我园的区域活动形式丰富,又适宜幼儿的多元发展呢?
我們的思考有两个:①幼儿文学玩什么?幼儿文学是玩的文学,每个文学作品从内容、形式到内在,都体现了一种与幼儿生活、游戏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好玩是对文学作品最大的期待。②幼儿文学怎么玩?长期以来传统的文学活动是孩子听老师讲,在观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表现,幼儿难以获得语言学习的情趣和快乐。那么能不能通过各领域的相互渗透,将文学的教育价值融进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听、想、说、做、演等玩的过程中感受作品、拓展学习、丰富经验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策略一:解读作品,把握幼儿文学教育在区域设置中的主线。
精心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做好精准预设的前提。在主题的进程中,我们提醒老师要做有心的发现者,发现引起幼儿注意、幼儿认为有趣的文学作品。然后带着一颗童心去理解作品传递的情感、认知,以及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们的做法如下。
(1)从作品的情感入手。比如大班“离别时刻”主题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要上小学了》,其中对幼儿园深深的留恋和对小学的向往之情,激起了大班孩子的情感共鸣,勾起了大班孩子很多的回忆,抓住回忆向往的情感色彩来设计区域内容,可以让幼儿一边抒发情感,一边进行创作体验。
(2)从幼儿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比如在“童话世界”的主题中,孩子们喜欢上了《西游记》,我们发现故事发展的线索是融入区域最好的主线,按照“花果山上美猴王—盘丝洞里救唐僧—谁是妖怪—女儿国历险”等故事情节,由浅入深设计各个区域活动,让幼儿掌握经典之外,获得多种技能的发展。
(3)从作品的名称入手。比如文学活动“一封奇妙的信”,“奇妙”就是融入区域最明显的核心价值,区域中幼儿围绕“奇妙”进行探索、尝试和体验,满足幼儿对信奇妙之处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从角色的生活入手。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里,必定有幼儿喜欢的角色。比如《颜色国的秘密》是一套关于颜色的绘本故事,其中各个色拉不仅形象可爱受幼儿的喜欢,而且爱“躲猫猫”、爱变魔术、爱打扮,角色的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以此架构的区域活动对幼儿充满了吸引力。
策略二:多元实施,凸显幼儿文学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基本特性。
基于《纲要》的精神,将文学教育融入区域,我们不是简单地在区域里加入一些材料,而是将文学活动渗透进课程,使文学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
(1)课程中的融合与生成。回顾之前的文学活动研究,各班围绕相关的文学作品,展开各领域的综合教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文学融入区域的尝试,让我们更加关注到课程中分散型活动的设计,如大班文学区域活动“米莉的帽子变变变”、“龟兔赛跑”,中班文学区域活动“奇怪的事”,小班文学欣赏活动“好饿的小蛇”、“小房子”,等等。根据作品的特点开发适宜的活动材料,充实了课程内容。
(2)环境中的参与和自主。在环境的创设中,班班呈现主题的空间、处处体现参与的痕迹。另外区域中的学习内容,呈现在幼儿面前的都是有趣的名称,比如邮票上的故事、寻找奇妙的信、看我七十二变等,这些生动、富有文学色彩的创意命名,源自文学活动,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创意灵感,很好地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热情。为了帮助幼儿养成在区域中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们还关注到了操作图标的设置。操作图标就像孩子在区域中的隐形老师,孩子学会看图标完成操作流程,既减少了老师在区域中的介入频率,又提高了孩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3)幼儿成长中的多元意义。我们提出的文学教育融入区域活动,不只是一种语言层面的教育渗透,其实文学教育可以和艺术、科学等领域相融合,成为一种综合类的操作活动。比如大班的孩子围绕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画画说说大恐龙在城里发生的事情,在画和说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已不再是故事里对应的事件,已拓展到了故事外的内容,孩子用语言、用绘画、在标记的认知和旅游路线的编排中,和恐龙展开了一场多元游戏。另外大班的老师在进行《大话西游》的讨论中,发现孩子都爱模仿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动作,对于区域中的孩子来说不利于常规的养成和认知的习得,因此老师引导幼儿把斗武方式改编为斗智的方式引入区域,使得孩子们在一关关的比拼智慧的过程中,学到了积极的交流方法,心灵得到积极意义的渗透。
策略三:聚焦学习方式,彰显文学教育特色材料的可玩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们的理解就是“回归儿童意义”实践,就是老师尽量要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励孩子自主探索。
(1)回归性。发现孩子对文学活动的兴趣后,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能为这个活动带来哪些材料?孩子们想玩哪些材料?怎么来提供有情境有意义的材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感到没有方向的时候,我们想到课题研究的核心“回归儿童意义”,怎么让区域活动回归到幼儿的意愿?比如中三班围绕文学活动“蔬菜的化妆舞会”后,教师和孩子交流:“你们想玩舞会的游戏吗?假如请你们来做蔬菜的化妆师,你们愿意吗?”“蔬菜参加舞会做了哪些什么准备?”“你们想给蔬菜做些什么准备?”教师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需要,有机整合当前发展目标,于是活动材料“蔬菜的化妆舞会”就生成了。教师继续和幼儿交流“你们有没有参加过舞会呢?怎么为自己做舞会的准备?”于是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又一个操作活动“我的化妆舞会”诞生了,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变身,做蔬菜服装和饰品,在舞会上的拍照留念等,美美的体验了一把化妆舞会的乐趣。
(2)体验性。幼儿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他们的行为、专注程度和注意力都由材料而发生变化。他们喜欢一个文学活动,除了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之外,最喜欢亲身演一演。因此文学特色的区域材料不仅能使幼儿行为与思维发生变化,同时还能保持情节的连续。如小班围绕“汽车嘟嘟嘟”系列文学活动,开设了“大家一起修馬路”、“垃圾车开来了”、“叮咚、公共汽车”等区域场景,孩子们扮演马路工人、清洁工人和公共车驾驶员的角色,学习动作练习、智力操作和完整的讲述。孩子们都把这样边做边玩的区域操作看作是故事情节的演绎,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的任务,自然而然呈现学习的最佳状态。
(3)联动性。是指教师在区与区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设置了相关的联动功能。比如中班开展的“奇妙的信”区域活动,有写信、送信的环节,为了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信的传递过程,老师在材料的设置上采用灵活结合的方式,比如美工区的操作材料“邮票上的故事”、“小动物信封”完成后,被送到益智区,成为“我来盖邮戳”活动的操作材料,根据信封上的数字邮戳盖好后,这些材料送到“飞鸽送信站”,小鸽子拿着一封封信在班级幼儿中快乐地传送。一段时间过后,小飞鸽不满足在班内送信了,于是他们让小白鸽走出教室和其他班级的孩子、老师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寻找路线、使用礼貌用语等。“一份奇妙的信”在班上形成了一个可循环的材料系统,孩子用语言、用艺术符号、用科学探索等不同的手段,生动演绎了信的传递。
(4)动态性: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后,调整材料,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小班围绕“快乐度假”的区域活动开始了,一开始来到“芭比屋”的孩子都很激动,看见许多的用品,急急忙忙地塞进旅行箱,箱子整理得一塌糊涂。在发现孩子们乱塞乱放的现象后,教师通过谈话,调整材料,设计简单的任务卡,把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无目的行为转化为有目的的游戏情境,活动有了一定的任务意识。
在文学教育融入区域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教师行为和意识的转变,在以后的探索中,我园将进一步完善课程,盘活资源,适时引导,让幼儿在区域中更大胆地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区域活动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