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
2016-05-30王旭明
王旭明
摘要: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夯实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生工程;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86-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新的目标要求,就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何如期脱贫,关键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精准扶贫是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第一要务,是当下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战略任务。本文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宁夏9县(区)(红寺堡、盐池、同心、原州、海原、西吉、隆德、彭阳、泾源)农村贫困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在分析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家计特征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机制、理念和制度安排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一、贫困地区现状与扶贫改善
(一)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超出宁夏平均水平。据对宁夏9县(区)农村贫困监测调查结果,2010-2014年,宁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 615元增加到6 227元,年均名义增长14.6%,比宁夏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快1.4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与宁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0.5%,2014年提高为74%,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0-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3 059元增加到5 985元,年均增长18.2%,比宁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快1.8个百分点。2010-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比收入快3.6个百分点。
(三)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贫困地区农户住房建筑面积平均为102.1平方米,居住砖混、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占86.3%,与2010年相比有较大提升。二是饮水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贫困地区有50%的农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有25%的农户使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三是炊用能源有了新变化,使用柴草炊用的农户不断减少。2014年,仅27%的农户使用柴草做饭,34.2%的农户使用煤炭做饭,37.6%的农户使用电做饭,1.2%的农户使用罐装液化气做饭。四是家用电气设备、交通通讯工具有了很大改观。2014年,贫困地区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85辆、助力车25辆、洗衣机90台、热水器31台、彩色电视机113台、移动电话281部。
二、贫困农户家计特征与致贫原因
贫困农户家计特征决定精准扶贫的施政策略。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多种多样,有外因也有内因,有经济条件差造成的,也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缺乏造成的,有共性特征也有个体差异。文中的贫困户是山区九县(区)监测调查的2014年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 800元以下农户。
(一)劳动力素质不高。贫困农户往往存在劳动力缺乏、智力体力不健全、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不强等方面的弱势,当然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和思想观念守旧也起着重要作用。人力缺乏、文化素质不高、身体素质不强必然影响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据农村贫困监测调查,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中,没上过学的占24%,比山区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8%,比山区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31%,比山区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比山区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贫困家庭成员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占家庭总人口7.7%,比山区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贫困户家庭成员中11%的人口处于基本健康或不健康,比山区平均水平9.2%高1.8个百分点。其中,1.3%的人口生活不能自理,比山区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
(二)家庭不健全。贫困户往往存在家庭人口结构失衡、家庭不健全等问题。据调查,贫困户15岁以上家庭成员中离婚、丧偶的比例达5%,比山区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
(三)人口负担重。据调查,贫困户中16岁以下人口占家庭总人口34%,比山区平均水平高7.9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12.6%,比山区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贫困户家庭人口中劳动力占53.1%,比山区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贫困户家庭存在明显的劳动力少、孩子多、老人多的“一少两多”现象。
(四)生产发展基础较弱。贫困户家庭生产条件差,扩大再生产能力和意愿弱,提供担保的财力、物力不足,担保的人脉也缺乏,导致无法得到需要的信贷资金,影响发展后劲。据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贫困户期末人均农牧业生产固定资产原价3 182元,仅相当于山区平均水平的67%,期末人均非农业生产固定资产原价849元,仅相当于山区平均水平的43%。贫困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2.6亩,比山区平均水平少0.9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15.3%,比山区平均水平28.6%低13.3个百分点。
(五)收入来源偏重于传统农业,从事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较少。据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贫困农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 017元,仅相当于山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收入来源中,经营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占37.7%,比山区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以务工为主导的非农产业收入占43.7%,比山区平均水平低4.8个百分点。
三、完善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核心是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
(一)准确甄别贫困农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当下宁夏的贫困重点是点的贫困而非面上贫困,贫困分布是点状而非带状,重点是贫困户而非贫困村。已确定的整村推进贫困村,贫困面可能大一些,非贫困村贫困面一般很小。这是新常态下推进精准扶贫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只有把握好这一原则,才能做到精准识别贫困。要以村为单元来识别贫困人口,改变按县、按乡下指标计划分配识别贫困的做法。贫困不贫困,村干部和村民最有发言权。要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标准来识别,不能简单以当年收入为标准。要综合考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能力、家庭人力资源、收入的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做到“五步两公示一公告”(即农户自愿申请、民主评议确定、村级初审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市县区级审定公告),严格规范程序,防止统计中的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当下的贫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集中有限资金,加大单位投入量,全力投入、多方施策,方可取得成效。
从实践看,目前的贫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自身没有能力脱贫的农户,二是自身能力较弱需要帮扶才能勉强脱贫的农户,三是收入在贫困线周围或勉强超过贫困线极易返贫的农户。精准扶贫首先要识别准这三种类型的农户。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的事,聚力紧要处。对第一类型的贫困户可建档立卡,施以兜底救助,逐年提高标准的方略;第二类型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要建档立卡,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分步施策,稳定脱贫;对第三类型的贫困户也要建档立卡,动态掌握,因事施策,实施动态调整。
(二)精准施策贫困农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就是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工程。要按照这一思路,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要谋长远、提素质,在人力资本提升上下功夫。贫困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能力贫困。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培训,把提升贫困户生产经营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作为扶贫的重要措施来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集中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贫困户劳动力资源培训,真正为贫困户培训一个明白人、培养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为生产经营和外出务工奠定坚实基础,促进贫困户依靠自身努力走出贫困。
二要借助包扶干部“外脑”,力促扶贫成效。切实发挥扶贫干部的“外脑”作用,因户施策,确定产业方向,重点投入扶贫资金,人力和资本双向驱动,切实提高扶贫效果。强化扶贫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扶贫干部包扶责任机制,脱贫与工作成效、职务升迁挂钩,不脱贫不脱钩,全身心投入扶贫事业。使包扶干部对贫困户产业发展手把手教,产、供、销全程投入和具体指导,真正做到压担子,出思想,动真情,扶真贫。
三要在产业+扶贫上实现双赢。建立财政补贴政策、支农资金与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联动机制,调动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贫困农户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贫困农户土地流转和安置就业双收益。使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流转贫困农户耕地提高产业规模效益的同时,也为贫困农户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提供机会。
四要在金融扶贫上注大力。处于贫困线上下的农户脱贫致富的愿望比较强烈。但资金缺乏、信贷资金使用周期短,一直困扰着自身发展。这种类型的农户家庭经济条件差、担保能力不足、信誉度不高,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往往将其排除在外。有的农户即使得到金融部门的一些贷款支持,数额也很有限。所以,要创新金融扶贫方式,以扶贫资金作担保或垫付利息等方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建立扶贫资金+信贷资金+贫困户的联动机制,加大对贫困农户的生产资金支持力度,扶持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五要在教育扶贫上强机制。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代际贫困问题。从扶贫实践看,一个贫困家庭如果能够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将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后劲问题,实现脱贫将指日可待。要从长远着想,切实发挥教育扶贫在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记录,建立跟踪教育扶持机制,从上小学到上大学实施免费接受教育。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不仅解决学费、杂费,还应解决生活补助,真正让贫困户孩子上学无后顾之忧。教育扶贫从短期看,扶贫效果不明显,但从长远看,将从根本上断贫困的根。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实施教育扶贫,方可取得实效。
六要在生态补偿脱贫上出实招。充分发挥国家生态补偿扶贫政策效应,增强国家政策精准扶持脱贫的功能。可将六盘山国家森林资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泾河、清水河、葫芦河水源源头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过70%以上的行政村,生态移民整村迁出区边缘行政村全部划定为生态功能区,综合运用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和生态功能区补偿政策,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用好国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使宁夏划定区域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就地解决脱贫问题。
七要高度重视解决35万生态移民的贫困问题。“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初衷目标。但搬出去后,受自身能力、年龄偏大、就业机会、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移民致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大部分移民经过二三年的过渡发展,基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一部分移民生活依然困难,仍处于贫困状况,应纳入“十三五”精准扶贫规划,列入当务之急,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决不能让一个贫困人口在精准脱贫的路上掉队。
(三)责任帮扶到贫困农户。建立精准扶贫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逐乡逐村建立帮扶台账,逐户逐人落实帮扶责任,从自治区、市、县、乡抽调责任心强、有思想的帮扶驻村干部,明确一名干部包扶一户贫困户,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脱贫不脱钩,奖勤罚懒,引导广大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大力发扬“三苦”精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的问题。
(四)政策兜底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该类型贫困往往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残疾、智障、年老无人赡养的农户,暂时无力或永久无法摆脱贫困。首先要用足国家关于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中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的政策,提高低保标准,将贫困户中所有人口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全覆盖、广受益。其次,加强对该类型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力度。可通过政府统一出资使该类型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大病医疗救助。第三,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与精准扶贫政策相配合,精准救助重大疾病、交通事故、意外事件和基本生活暂时遇到困难人群,切实发挥政策兜底救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N].经济日报,2015-11-29.
[2]2014年宁夏山区9县(区)农村贫困监测调查资料[G].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