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6-05-30朱志军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河南省

朱志军

〔摘 要〕 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产业集聚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和问题。对此,本文根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2-0028-04

一、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

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部署产业集聚区建设,经过七年努力,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显现出勃勃生机,综合载体功能持续增强,全局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了强力支撑。

1.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4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6.7%、2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2.3%、53.3%,比上年分别提高3.8个、3.1个百分点。

2.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4年 ,产业集聚区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占比52.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1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省已形成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12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

3.对开放招商的吸引作用进一步增强。2014年,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分别增长25.7%、2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8个、7.6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4.3%、62.1%,比上年提高7.6个、3.8个百分点。

4.对转移就业的吸纳作用进一步增强。2014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401万人,新增49.2万人。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聚度不高。一些产业集聚区主導产业还不突出,集聚效应不明显,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咨询服务、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对产业集聚区的服务能力、配套能力还不强。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没有与集聚区发展充分对接,少数集聚区与城市发展仍处在相对脱节的状态。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业集聚区不少企业仍处于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维持发展的阶段,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引领作用不强。

3.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用地粗放和用地紧张并存,一些项目占地过大,批而未用现象仍然存在,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偏低。

4.一些瓶颈制约需要进一步破解。多数县域集聚区 投融资平台规模较小,经营运作能力较低,资金保障能力弱,大部分产业集聚区债务陆续进入还款高峰期。电网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以农村电网架构为主的供电模式难以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功能布局调整,形成功能匹配、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一是改造提升建成区,探索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方式,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功能定位,推动二次开发。对位于中心城区及城市拓展区且老工业集中的建成区,要重点推动技术含量低、产出强度低的制造企业向外迁移,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研发试验、创意设计、商务营销、产品体验等高端服务业,打造城市功能提升和产城融合发展新亮点。二是推动发展区集中连片开发,以集群为导向合理布局产业,实施重点开发和优先开发,成为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三是规范控制区开发,严格按照相关规划确定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依法依规滚动开发,保障产业未来发展空间需要。

(二)建立完善产城互动发展机制

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就学牵动,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互进的机制。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发展要互为条件、互为支撑。一是结合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就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对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统一纳入当地社区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和养老服务体系范围。二是大力开发生活功能比较齐全、能够满足打工者夫妻共同生活的公寓型小居室住房,努力满足更多稳定就业人员的住房需求。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要在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加快迁并进度,将这些村庄的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三是积极推动城区公交、邮政、金融等服务功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学校、医院、商贸、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满足集聚区员工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要因地制宜完善高端商务和生活配套设施,为留住高端人才创造更好条件。

(三)强化产业升级

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产业结构状况对全省的产业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在结构调整上走到前头。一要着力扩充优质增量。注入优质增量能够起到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的双重效果。产业集聚区是我省新上项目和新增产能的主战场,一定要把好项目准入关,着力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企业,进一步提升集群发展水平。要着眼于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小微企业配套产业园,实现与龙头企业的本地化配套。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做好为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工作,优先保障项目建设土地、电力、环境容量等要素,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达产。二要加快优化提升存量。我省产业集聚区内传统产业仍占有相当比重,可分三类对这部分存量进行优化。第一类是改造提升。对个头较大、但技术不先进、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鼓励采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信息化手段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第二类是腾笼换鸟。对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经营困难的企业,该淘汰的要淘汰,腾出土地和环境容量,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腾出空间。第三类是兼并重组。对个头较小竞争力弱的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兼并重组或同类企业合并重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强化产业集群培育

要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专业协作机制健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一是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要继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着力发展生命周期长、支撑作用大的产品,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提质增效。二是进一步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是培育产业集群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招进外来企业和培育本土企业两手抓,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下更大功夫。要优先支持全省选出的500家产业集聚区优势企业的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战略重组,增强在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是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各地要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培育,明确主攻方向、核心载体、配套体系和具体措施,建立集群培育联动机制,协调重大招商项目在本地合理布局,引导服务业“两区”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与各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对产业集聚区企业的服务能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快在本地乃至更大范围形成一批链条完整、配套齐全、业态先进的优势产业集群。

(五)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健全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引导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本、产业与技术紧密结合,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二是依托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在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三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四是大力培育为产业集聚区服务的技术咨询、技术转化、知识产权代理、创业投资、风险担保等科技服务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五是各地要研究制定支持众创空间、创新型孵化器建设的政策,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建设一批由专业管理服务机构运营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孵化器,为中小科技企业和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创业推进创新。

(六)创新聚集人才机制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要完善培养、引进和聚集人才的政策,夯实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是加快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尤其要面向我省电子信息、航空物流、新材料、大数据、物联网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有望突破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逐步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创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二是加快完善以河南就业网、中原人才网、人力资源市场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主的网络联盟,实现产业集聚区就业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要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校或教学点,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实现培训和就业同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加强高端人才和高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四是引导和支持企业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拓宽引才渠道,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五是严格落实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在科研经费、工作场所、住房、落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居留、出入境、职称申报、工商和税务登记等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便捷服务。

(七)创新投融资机制

综合运用信贷、股权债权、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创新吸引社会资本方式,健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探索产业链、商业圈和企业群融资,发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租赁等融资业务,创新小微企业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多流合一。二是充分利用债务融资工具,探索发行产业集聚区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项目收益票据和开展资产证券化等。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采用基金+基地方式,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引进募投能力强的基金管理团队,发起设立一批投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四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引导社会资金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

(八)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要转变招商理念,用好用足市场规则,创新招商方式,在培育开放招商新优势上做足文章,尽快实现由主要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主要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的战略性转变,提升招商吸引力。一是优化产业集聚区软硬环境,着力提高产业配套、要素保障和企业服务能力,培育开放招商新的吸引点和竞争力。要强化“一站式”、“保姆式”政务服务,加快建设营商综合服务平台,努力营造公平、公开、透明、便捷的综合商务环境。要推动产业集聚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升,集成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商、税务等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服务职能,实现落户企业各类行政事项园区内办结,推进企业投资便捷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批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园区、电商物流服务平台、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服务业“两区”可通过加快建设行政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研发创意、企业孵化、楼宇信息、投融资平台及担保平台等搞好要素保障。二是找准招商方向和招商重点。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去招商,着力提高开放招商的针对性和精确性。因地制宜,就是要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需要条件去招商。有的放矢,就是深入了解和动态跟踪要招的商主要分布区域以及重点客商向外转移的愿望等情况,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招商。有所侧重,就是制造业要侧重引进一些基地型项目,服务业要侧重引进一批能够形成区域性服務中心的项目,新业态、新模式领域要侧重引进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 “互联网+”应用项目。三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高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对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九)创新集约节约环保机制

集约节约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持续提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一是高效率利用土地资源。要合理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推行土地利用差别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严格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要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根据产业周期和企业成长性,采取先租赁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提升土地市场周转效率。要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探索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协议收购等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区内低效企业退出。二是加强环境保护。要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合理控制产业集聚区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产业集聚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企业间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减排。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励环境服务公司对产业集聚区企业污染进行集中式、专业化治理。要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导节能服务公司对产业集聚区用能单位和设施实施节能改造。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同类或上下游关联企业集中布局,最有条件发展循环经济。要在产业集聚区抓紧实施一批供水、供电、照明、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节能工程,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要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导节能服务公司对产业集聚区用能单位和设施实施节能改造。

(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

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有效推进,离不开良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一是尽快实行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合理界定管理职能,强化协调配合联动,实行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区镇管理套合体制,形成条块结合、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体制,着重解决体制不顺的问题。二是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赋予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做到不截留、不变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对国家政策没有明确禁止且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探索尝试,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对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要强化服务,提高效率,限期办结,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三是强化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优化指标体系,突出集群培育、创新发展的导向。要按照产业集聚区考核晋级标准,依据年度统计指标确定相应星级,实行动态调整,兑现奖惩政策。对达到标准的专业园区,晋级为省定产业集聚区,享受相应待遇;对达不到标准的产业集聚区调整为市级专业园区,取消相关优惠政策,并督促其总结问题教训,落实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 梁 丹,李剑力,宋 伟. 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顶层设计的路径探索——以河南为例[J].学习论坛,2015(1).

[2] 金 莹.产业集聚區升级路径研究——以河南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

责任编辑:徐 芳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