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开“药方”
2016-05-30周文波
周文波
核心提示
精准扶贫必须因户施策,充分体现差异化、个性化的精准扶贫思路,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实效。
扶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必须根据帮扶对象的情况变化调整方法。
“你们现在帮扶的贫困村民,那才叫帮对人了,宋良明一家太困难了,真的该多帮帮她!”凛冽寒风中,合江县国税局退休后定居白鹿镇柏松村的周显开老人的话语让人暖意融融,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从2015年9月起,荔枝之乡合江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精准扶贫识别“回头看”行动,“回头看”究竟看出了什么?
把脉问诊,找准“有病之人”
“以前总认为贫困户是按贫困程度来确定的,没想到有的居然是按各个组人数多少分配名额,这显然有失公平嘛。”长期在机关工作的陈勇任“第一书记”后很是困惑。
“精准识别前,农村确定贫困户往往是口報鲤鱼三斤半,随意性较强,不乏少数基层干部借机优亲厚友、怕得罪人搞绝对民主等现象。”不少乡镇干部深有同感。
“不能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就找不准真正该‘吃药的人,更谈不上刨穷根、治穷病。”为此,合江县制订出“三比”的识别办法:一是进行信息对比,将身份信息不准、属于财政供养、开办工商实体、购置机动车、购买商品房、在城镇自建房等六类人员清除出贫困户名单;二是家庭核比,由乡村干部对拟录入系统人员家庭情况进行财产、收入、务工、就学等核实比对;三是村组评比,采取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乡镇领导和驻村工作组全程参与的方式公开评议,按评议结果依次选定贫困对象,把审定权交给群众。
严格的规定收到了精准的效果:按人数分贫困指标的做法被遏止了,以白鹿镇柏松村为例,最困难的四组评定了17个贫困户,几乎是条件好的三组3倍;小姓受大姓排斥的现象也少多了,对于特别困难的小姓村民,由组长先提出申请,村“两委”确定后分组、村、乡三级层层公示,从而维护了少数人的正当权益。
陈勇所在的村2014年上报的贫困户为283户,经过精准识别后调整为141户。到去年底,合江县在前期复核比对28808户79528人基础上,已严格按照程序对7549户15341人进行清退,同时将新核实、符合条件的1427户4626人纳入贫困户。
“尽管调整幅度很大,但全县却波澜不惊,被调整的对象也坦然地接受了结果。关键在于做到了办法科学精准,程序公正透明,群众又有审定权,老百姓自然服气。”合江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陈小燕一语中的。
因户施策,力求个性化“开方”
确定出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只是走出了精准扶贫第一步,具体该如何帮扶呢?
合江县深入分析各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实施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帮扶,细化到一村一个方案,一组一个项目乃至一户一个办法。在白鹿镇柏松村,记者就见到了这样的典型案例。
柏松村九组村民曹书兵的妻子是智障患者,一直不能下床,他一个人靠务农艰难地支撑着家业。村上为他制定了养土鸡的规划,一年能养百十个鸡,差不多能卖8000多元钱。
曹书兵的弟弟曹书荣本来日子过得将就,这几年同时供双胞胎儿子上高中,加之妻子长期患病,也成了贫困户。村里对他的帮扶迥然不同,除帮助协调耕种20多亩撂荒土地外,还联系贷款鼓励他搞规模养鸭。到春节前夕已售出2000多只鸭子,家里开始缓过气来。
“哥哥身体有病,家里人又搭不上手,是政策‘兜底户。弟弟聪明勤快,属于典型的因学致贫,病不同‘药方自然不同了。”柏松村“第一书记”陈勇说。
面对形形色色的“穷病”,荔枝之乡的“第一书记”们开出了不同“药方”:
被村民们称为“艺术家”的刘乡是合江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下派到参宝镇龙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带动村民成功发展起“龙顶跑山鸡”,培育出10多家养鸡大户。“大户日子好过了,也要带动贫困户哟!”刘乡推出了大户出鸡苗、技术,贫困农户出劳力、场地寄养,卖鸡利润五五分成的模式。贫困村民王德莲帮大户寄养了200只鸡,春节前已大部分售出,“全部卖掉后能净赚近万元钱,家里开支有着落了。”
虎头乡五亩村有64户贫困村民,其中45户因病致贫,占总数的70%以上。“一个人生场大病就足以摧毁一个农村家庭。”“第一书记”杨耿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于是积极协调医疗卫生部门给全体村民开展预防体检活动,结果查出了不少问题。“农民平时不重视健康,往往小病拖成大病。早预防早治疗,就能从源头上减少因病致贫现象。”
“因村因户施策的背后,充分体现了差异化、个性化的精准扶贫思路,这就好比同样是感冒病人,有的是中了风寒,有的又是吃了生冷食物,病因不同,药方自然不能千篇一律了。”合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郑勇形象地比喻。
关注“病情”,灵活调剂“药量”
“病万变,药也需万变,扶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必须根据帮扶对象的情况变化调整方法。”合江县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薄、县有档”要求,进一步完善从县到户四级档案资料体系,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套脱贫措施、一个脱贫目标、一名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人必须经常与贫困户保持联系,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否则将被追责。”
1月7日下午,合江县水务局长李镠冒着小雨又走进了结对帮扶的柏松村六组村民宋良明的家,老人一见李镠眼圈就泛红了,“你来得好勤哟,这个月(农历)都是第三回了。”老人的大儿子早年在外务工身亡,儿媳离家出走,宋良明和老伴艰难拉扯两个孙女,如今大孙女杜丽娟已上高三了。李镠与宋良明结对后,先是捐款资助老人养土鸡,后又通过爱心企业家联盟每月资助杜丽娟300元生活费。“丽娟如果考上大学,我会继续协调加大资助力度,并帮助她申请助学贷款和参加勤工俭学创收。你们叫孩子安心迎接高考,只要考得起,就一定有学上。”李镠的承诺打消了老人的顾虑。
榕山镇回洞桥村的“第一书记”雷群这几天正忙着为贫困村民刘官贵联系工作。老刘妻子长期患病,儿子正上高中,全靠他一个人打零工养家,不料元旦前却失了业。雷群第一时间获悉后,立即调动各种资源想办法,终于在“娘家”——四川医科大学食堂找到了一个勤杂工作。“食堂包吃包住又有社保,每月收入有2000元钱,如果体检顺利过关,老刘一家生计就不愁了。”
望龙镇永安村的几位成功人士有心回乡从事林下养鸡项目,“第一书记”张邦奎在全力协调土地流转时附加了个条件:用工时必须优先使用就近贫困村民。“除了流转土地费,还有务工、养鸡等几笔收入,贫困户的日子也就好过多了!”
随着精准扶贫深入人心,孝老敬老的好风气也日益升温。在农村,子女生活富裕,父母却吃低保的现象一度司空见惯,如今不少子女争相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还为老人购买了农村养老保险,令乡亲们刮目相看。
合江县扶贫移民局数据显示:全县去年脱贫18429人,是近几年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照这个势头,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不成问题。”扶贫局人士信心满满。
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