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快递行业配送线路规划研究
2016-05-30江玉杰
江玉杰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现阶段快递行业主要的配送模式已无法适应其高速增长的趋势。快递行业可将配送环节划分为2个阶段,并结合各阶段配送距离、配送业务量以及时间约束的差异,分别运用节约算法、货郎担模型对第1阶段、第2阶段配送线路进行最优性选择,并分别以实例的方式验证其可行性。
关键词:互联网+;快递行业;配送线路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2-0055-06
莎衣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莎衣,即蓑衣。莎,通“蓑”。唐司空图《杂题》诗之八:“樵香烧桂子,苔溼挂莎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许孟容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 明唐顺之《蓟镇忆弟正之试南都》诗:“头颅长尽山林骨,木食莎衣信有缘。”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诗人说蓑衣绿蓝相间,柔软胜过锦衣,穿着它靠在船边吟诗、钓鱼是最合适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2]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2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调。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在什么情境中披上蓑衣呢?“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在一片芦苇的影子里,在烟波渺茫的水面上,披着蓑衣,躺在渔船上;在如盖的荷叶中间、在清幽的荷香之中,披上蓑衣,穿过芦苇荡,看莲叶滴翠,闻菡萏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迎着微风细雨,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显然是对自由自在的渔人生活的赞美。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在什么时候脱下蓑衣呢?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赞美。
中间2联一“披”一“脱”,显得多么自在洒脱。
尾联2句抒情言志,是全诗的主旨,也是诗人锋芒展露之处:“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紫绶”,指官袍上的紫带,“金章”,指印章,大意是说:任凭紫绶金章有多么高贵,我也不肯轻易地拿我的蓑衣去换取它。诗人这种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与他在宋太宗面前谢官而归的行为是一致的。诗人在此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慕仕途的决心。
诗中提到的“紫绶金章”与“绿蓑青笠”两种服饰代表着两种不同身份,寄寓着古代文人仕与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紫绶金章”——出仕者的身份象征。
“绶”是丝织的带子。开始时用来穿联玉器,战国始成为系印之带。汉代形成佩绶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有云:丞相、太尉、太傅、太师、太保,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列侯均为紫绶,诸侯王绿绶,御史大夫及二千石以上官员均为青绶,六百石以上官员黑绶,比二百石以上黄绶。光禄大夫、大夫、博士、御史、谒者和郎则没有绶带。《后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金印紫绶。”
不同级别的绶带,其长度、颜色、绶穗数量皆不同,绶带越长,绶穗越多,地位越显尊贵。绶带用于系印,所以通常“印绶”并称。“印”主要以质地来区别等级。秦和西汉的印级有三等:金印、银印、铜印。所以“绶印”既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又是社会身份的象征。直到宋代绶带仍是区分官员等级的重要的标志物。如《宋史·舆服志四》:“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翠毛锦绶,为第四等”、“簇四雕锦绶,为第五等”、“黄狮子锦绶,为第六等”、“第七等,方胜练鹊锦绶”。
诗中的“紫绶金章”用来代指高官显爵。
“绿蓑青笠”——隐居者的身份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蓑衣”是隐逸者的外包装,是隐逸者的代名词。选择了蓑衣,便意味着选择了清贫的人生,同时也是自由的人生。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周代便有了蓑衣,它是一种雨衣。《诗经·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意思是:穿上蓑衣,戴上雨笠。蓑衣多为农夫所用,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唐崔道融《田上》:“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许浑《村舍》:“自剪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
而随着唐代张志和《渔父》词的传诵,那逍遥自在的“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形象逐渐取代了农人形象,蓑衣成为诗人自由之心的表征,是自适、脱俗的象征。柳宗元《江雪》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句,这其中的“蓑笠翁”形象绝尘高古;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表达了一种旷达坦荡的情怀。
随着文人雅士的歌吟,蓑衣的文化意义便显现出来,成为隐逸的象征,与钓舟相伴。当然,所谓“大隐隐于朝市,小隐隐于山林”,真的隐士应该是一种“心隐”,强调的是一种心灵的超脱与自由。而苏东坡以“出世”的情怀积极地做着“入世”的艰难事业,突出地体现了宋人“吏隐”的特点。
同为宋人,苏轼的前辈杨朴则表达了特立独行的出世情怀,作品《莎衣》表达了不用蓑衣换取官服的志趣。在他看来蓑衣是浪迹江湖不可缺少的饰物,无论吟诗、饮酒,都相宜;不管是“狂脱”,或是“乱堆”,都不失诗人身份。
“仕隐问题自士阶层产生以来便一直是困扰士人身心的一大问题。”[3]真正放弃尘世功名的没有几个,真正到达自由心境的更是极个别,但文人雅士对此的向往却从未停止过,对此的吟咏也是历代都有。
“紫绶金章”与“绿蓑青笠”,不可兼得。一仕一隐,凭君选择。
参考文献
[1][2]冯盈之,张艺.服饰文学作品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J].文史哲,2005(3):48.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poem of Rain Cape by Yang Pu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wo dress phenomena, i.e.,“violet belt with golden seal” and “green rain cape with bamboo hat” and discusses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outlooks on life by taking an official career and leading a hermit life.
Key words:violet belt with golden seal; green rain cape with bamboo hat; ancient scholar; take an official career; lead a hermit life
(责任编辑:竺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