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波支持物体超光速运动
2016-05-30左可
左可
摘 要: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波动性是经典物理学的难点。本文尝试研究波动性在平直空间对物体运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娲和娲子两个因子,弥补了狭义相对论定域性原则的不足,并发现波动性支持超光速,以及非定域时间和因果律的连续和线性统一。最有意义的是:牛顿三大定律和狭义相对论,以及运动波这三者可以携手成为平直空间的统一理论体系。
关键词:运动波;超光速;狭义相对论;波粒二象性
狭义相对论立足于平直空间的粒子运动规律,被实验检验,充满科学的睿智。但狭义相对论没有涵盖物体运动的波动规律,产生光速不可超越的限制,导致了科学进步的沮丧。众所周知,物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平直空间物体运动不包括波动性是不完整的。这不是相对论的错误,而是整个物理学陷入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物体的波动性明显不属欧几里得空间,但推导非欧的波动性又缺乏平直空间的基础手段;另一方面,要在平直空间推导物体的波动性,又面临波动性的非欧状况,而无从着手。本文绕开波动性的运动方程这一难点,着眼于平直空间中波动性对物体动能、动量、质量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对运动物体时空变化的影响入手。结果推导出娲和娲子两个波动因子,一是解决了长期困扰物理学的狭义相对论奇点问题(,的问题),发现运动波支持超光速,填补了平直空间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波动性理论;二是意外发现牛顿三大定律可以在波动性补充之下,与狭义相对论三者统一为平直空间物理理论的一个整体,且明确了动能、动量、质量的内在联系规律(简称三量定律)。
1 运动波广泛存在
实际上,太阳系引力场及其行星的圆周运动等宏观现象,已经明显揭示出运动波的客观存在和作用(未免与运动场、速度场等约定俗成的概念冲突,以下统称运动波)。例如,著名的爱因斯坦转盘(其实就是儿童陀螺玩具),用于展现引力场的局部等效性和协变性。我们在圆盘边上钉上一个钉子,钉子穿过一根筷子(中央),筷子两头挑上两个鸡蛋(同质量)。
如图Ⅰ(这个实验引用他人)。当圆盘开始转动时,只要r1R,两个鸡蛋必然围绕钉子O',作与ω0反向的ω'圆周运动。两个鸡蛋,一根筷子的体系没有引力影响,没有惯性力,仅受O'点,沿圆盘切向的推力,它为什么以ω'角速转动?要理解转动原因,我们看图Ⅱ,如果保证r1=r2,再转动转盘,两个鸡蛋A、B将不再围绕钉子O'转动。
这是因为r1=r2,F 对A、B 的加速度一样,导致速度一样,筷子两头动量矩平衡。而图Ⅰ中VA=VB,但r2>r1,VA-r1ω0>VB-r2ω0,两头动量矩不平衡,从而产生旋转。
沿R 线点上几个黑点,当转盘以ω0匀速转动时,圆盘出现一圈圈等速线。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场(运动波),速
度与R成正比,曲率为(借用数学概念),梯度grad(v)为ω0(为梯度矢量)。鸡蛋旋转是由动量矩导致,而产生动量矩差异的本质,是运动波的梯度。或者说,梯度场推动了鸡蛋旋转。当筷子长度小于圆直径,则ω'>ω0。大多数行星自
转正是由于运动波的推动。而当R→∞,即曲率=0的远处,可以近似为平直空间。如果转盘换成引力场,则速度场的高斯
曲率K=-,梯度grad(V)=(k'由引力质量和引力常数决定),圆周率>π的运动波(罗巴切夫斯基空间)。我们设想一下: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到同一径向线,引力场突然消失,行星的运动波会突然消失吗?当然不会,消失的只是曲率,速度梯度为常数,行星以不同速度匀速飞向远方。
再假设,找一根筷子,一头挑着地球,一头挑着火星,中间钉一个不动的钉子,然后引力场消失。结果很显然,与鸡蛋的转动一样。由此说明,运动波受引力场的等外部因素影响而改变结构形态,但其本质不依托外部因素而存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小孩的陀螺、子弹飞旋。那么,除去引力场和螺旋运动之外,平直空间单一物体匀速运动的运动波情况如何?
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例子,证明运动波的客观存在。在多普勒红移现象中(详细情况参见各类相对论书籍),当光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靠近时,即相对速度为正,接受频率为:
当两者远离时,即相对速度为负,接受频率为:
下面分A、B、C三种情况讨论:
A.当其他条件不变,只有速度方向前后掉转,红移出现不合理现象:两者能量变化的绝对值不等,|△EV︱≠|△E-V︱,|△v1·h︱≠|△v2·h︱。当V接近c时,差值巨大,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和对称性原则。
B.如果说光量子能量损失或增加是因为观察者自身动能产生,那么速度相同、质量不同的观察者接受红移信号,必然不同。这显然违反一般常识。
C.在运动的垂直方向,即光源与观察者不出现相对位移情况下,仍然出现一个红移值,仅仅用相对位移不足以解释。
原多普勒效应公式是精确的。尤其是观察者与光源位置连线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时是连续的正解,垂直方向也是正解,其他方向为精度极高的近似值。但上述问题,除非相对论错误,否则唯一能够满足3个条件的解释是:存在相对运动的运动波,它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电磁波的频率和能量(相对),垂直方向亦然。
综上所述,物体始终存在波粒二象性,由运动速度产生的运动波广泛存在。不仅在静止时以质量的形式显示出其内在粒子构成和微观场波动,而且在运动中,同时存在粒子位移的惯性运动和由此产生的空间波动。运动波明显是非欧的,具有内禀特质,由运动引发,为速度的函数,一定程度能改变物体内在的无序态,且运动波必然与环境场相互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V导致的能量差,作为计算运动波的突破口。比如,加入波动系数,来使△Ev=△E-v·k。实际上,也永远抹平不了。同样,在解决引力场中运动波的协变性之前,我们优先需要解决的是,平直空间中运动波对粒子运动的影响方式及其表达形式。
2 从经典物理规律中推导波动参数
很显然,运动波是非欧的,在平直空间推导运动波运动方程是不现实的。所以,还是从能量着手。相对论所以光耀百世,就在于E=MC2深刻揭示了物质本质特性,涵盖了物体宏观到微观全部能量构成,并以量子态形式将物体包容的各种物质能量和场能量进行等价估值。因此,它应该也必须包容物体由运动产生的运动波能量。为此,设运动波系数:ζ(发音为娲,以此对应洛伦兹因子K,γ0)。
则有:
即:(下面将γ0为洛伦兹因子,把γ称为洛伦兹堂因子。相对论有意区分二者,实际就是堂兄弟,甚至一体两面,在不同对象条件下,不同作用而矣)
这里提出一个大胆假设。经典物理的动能(量)、动量和质量表述,暗涵一个完备的对应性定律,即:
尽管我们知道,为V﹤﹤C时,的近似值,但并不影响这一完备对应性所展示三量内在规律(V﹤﹤C)。而且,我相信这个规律,应该也必然覆盖物体运动的总动能和总动量、总质量,且与速度大小无关。这一规律有两个物理意义:
(1)运动物体的总动量(包括全部粒子运动和波动),是物体运动总动能随速度变化的趋势的表述。
(2)运动物体的总质量,是物体运动总动量随速度变化的趋势的表述。
以上两条姑且称为“三量定律”。实际上,狭义相对论并不排除P=MV的动量表达形式。但其推导的三量不满足以上两条。尤其是,既保留动量的表达形式,又破坏第二条的完备对应性。引用爱因斯坦对量子物理的评价,不完备性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对上面两条,现今许多物理学者都有类似的看法,如《宇宙的结构》。
在这个假设条件下,我们有A、B两种情况:
A. 运动物体的总动能:
其中:EV为粒子运动动能;EP为波动动能;E0 为静止能量
B. 运动物体的总动量:
其中:为粒子动量,为波动量
注意: 为运动的合成矢量速度(包括波粒二象)。
这样,有两个变量ζ和,且分别为V的函数。可以设ζ=f1(V),=f2(V)。
按照“三量”定律,有两个方程式:
则简化公式为:
即:为二阶齐次方程式
存在两个特解:且非线性相关
∴通解为:
甚至,可以求得:
但是,以上为数学求解。从物理意义角度,不论特解还是
通解,都应该符合物理规律。其中,,代入上述动能和质量公式,当V从0趋向∞增加,动量、动能反而减少并逐渐归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可取。
所以,只存在一个解: 且v≧0。
从符合物理意义讲,应为:(c1为任意常数)
则:
将ζ代入方程(1):=f2(V)= C(常数、光速,令人惊异)
我们知道,当v=0时,ζ=1,则c1只能为1
即:
两个神奇的答案反证了“三量”定律的假设可行性。全新内涵的动量表达式:P=MC,它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尤其是出现了“三量”定律的简洁完美形式: ,,且满足:,。另外狭义相对论中,光量子的动能与动量关系式为:Eg=C·Pg。显然,Pg=MC。该等式证明,微观量子态下,支持P=MC这个表达式。
给我们丰富的联想。第一,当v=0时,,把称为物体静态(内在)动量,其物理意义与是一以贯之,承上启下。那么,,称为物体动态(外在)动量。第二,
把按泰勒公式展开:…。可见,当v<所以,经典物理定义的,只是本文物体外部动态动量在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