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步语文中 “悠然”见“南山”
2016-05-30奚迎春
奚迎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展示生命活力、获得成长意义的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然而,由于受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事业却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对“快”教育的追求,突出表现在: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一味地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甚至将孩子作为满足成人虚荣、追求功利的工具。3岁的孩子要学习英语,5岁的孩子要学弹钢琴、拉小提琴等,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未满6周岁的孩子家长提前让他们读一年级,孩子就像没有了刹车的车子,而方向盘就握在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手里。同时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在不断“推陈出新”,学校的校长、学生的班主任也在频繁更换……这些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的教育行为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在获得短期效益之后,在学生的长远发展方面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慢,需要等待
教育不是简单的快餐。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确,任何生命的成长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特别是植物。正如所谓的“拔苗助长”一般,诸如“温室”、“大棚”里面的蔬菜,仅仅具有蔬菜的外形,却永远不具备蔬菜所特有的味道。不信,你可以品尝冬季大棚里的新鲜西红柿,很好看,但味道呢?什么都没有!但是倘若单单是嗅一下夏末初秋挂在枝头的西红柿,别说吃,仅仅是真正成熟了的那个特有的味道也足以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何故?经历了充足的阳光和风雨的洗礼的果实才是真正的成熟的果实,其特有的、内在的韵味才会真正蕴含其中,而这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结果。
二、慢,需要平和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的个人。而这个“具体的个人”可以理解为:教育不仅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更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的努力;教育不仅需要智慧和艺术,教育也需要平和。
随着生活越来越现代化,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烦躁情绪越来越重,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和消耗、失去控制引发人们浮躁不安,使人们消极妥协、气馁、沮丧、怨恨、退缩,我们教师常常变得自卑而又功利。然而,在知识的传承和教学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就是他们口中念念不忘的“魔障”。
这些所谓的“差生”的心灵脆弱、自卑、失意,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我们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
在教学中,我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充分去挖掘他们的自身优势,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有的学生语文学习虽然后进,但是音乐、美术却很有天赋,所以可以用学习音乐和美术的快乐体验来促进语文的学习。在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领域,学生也是有偏差的,有些字写得比较漂亮的就多让他去展示自己的《习字册》;有的读书有感情,就多给他表演朗诵的机会。这样多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使这些孩子少一些自卑,多几分自信,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慢,需要细致
孩子的心灵既美丽可爱,又十分脆弱。教师是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稍不留神,自己的言行就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而这种心灵的伤痕将难以修复,会成为教师心中永久的遗憾。教育需要细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教师要像对待尚未完成的艺术品一样,对成长中的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雕琢”。
朱刘俊是我们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走路扭来扭去,叫到他的名字他就冲你抿嘴直笑,可是眼睛一动也不动的盯着你,眼里却没有一点笑意。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请他回答问题,他索性理都不理你,即使有时勉为其难站了起来,那也是闷葫芦一个。每天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也没少被我批评,但批评后他又会对你傻傻一笑,却坚决不改。平时老师在时比较乖,老师一不在第一个捣蛋的准是他。朱刘俊的特别一度让我很有挫败感。然而孩子都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正如张文质老师说的:“每个孩子的降生都有他的优势、理由。”而怎样改变一个孩子又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于是,我对朱刘俊进行了一次家访,家访的结果让我很感意外,他的妈妈性格内向,很少与外人沟通,从小耳濡目染的孩子在环境的影响下,渐渐变得特别了。他的情况让我深感同情。我决定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和他交流,通过故事、游戏让他懂得浅显的遵守纪律的道理。慢慢地,他改变了,只要老师轻轻一句话,微微的一个动作,小小的一个眼神,他就明白了。当然,他也时有反复。但是我再也不会恨铁不成钢了,因为张文质先生在书中告诉我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教育需要守望,教学需要等待。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也许是个最美丽的教育场景,它慢慢地进行,如同在等待着枝头挂满果实,从春天等待到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