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
2016-05-30
【写作前言】
“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俄国作家契诃夫告诉我们写作时修改的重要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写作指导】
中考阅卷评分标准对一类文的要求是:“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新意,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鉴于此,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修改:
一、着眼全篇,力求改得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修改作文要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中心是否明确。
二、搭好骨架,力求改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修改时,要先把文章的结构框架搭起来,不要让文章像一盘散沙。
三、适当增删,力求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选材要有一个标准,就是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要浓墨重彩,精雕细琢;反之就应惜墨如金,勇于舍弃。
四、润色语言,力求做到文从字顺,文采飞扬
文章的美在于它的词句是否通顺,表述是否确切。因此,我们在修改作文时应使作文文从字顺,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
【精彩佳作】
雨丝情结
□徐嘉颖
我隔着玻璃望着窗外那一方被雨丝笼罩着的天幕,心渐渐宁静下来。这从天而降的精灵,似乎在冥冥之中已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应该说是今生的相约。
说实话,我是很讨厌雨的。总认为这雨就像可恶的魔鬼,把可爱的原野搞得天昏地暗。(“我”究竟是何时讨厌雨的,文中并没有说得很清楚。因此这句可改为“我与这雨的相识,要从儿时说起。小时候,我很讨厌雨。觉得雨就像可恶的魔鬼,把可爱的村庄、大地搞得天昏地暗。”)
“雨后的天空美丽吗?”又一个飘雨的日子,妈妈突然这样问我。这“突然”两个字一出口,我就清楚了妈妈的用意。(这里若加上“我”对妈妈问话的回答,显得更适合语境,可改为“‘当然两个字一出口,我便明白了妈妈的用意”)我佩服妈妈的聪明,也开始用新的眼光打量这窗外的雨。此时,我才第一次发现,原来这雨声就是一首美妙的交响曲;那细细的雨丝就像吸尘器般,为大自然拂去一切尘埃。从那时起,我便渐渐喜欢上雨了。
(读到这里,我们可看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缺少必要的时间关键词,所以要在本段开头加上“长大了,开始读一些诗词”一句更为妥当)当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我为雨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感动。有时候,我竟会盼望着有雨滴落下来,我便可以徜徉其中,任雨水抚摩我的脸颊。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倚着一棵梧桐树,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李清照一样,吟唱出“梧桐更兼细雨……”的千古名句。此刻,我与雨无比亲近。
抬头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愁绪再次充斥整个心房:运动会前扭伤了脚,竞选班长又名落孙山,化学竞赛因一分之差而“败北”……使我十分苦闷。(画线部分改为“一切的一切使我异常苦恼而茫然”更形象贴切。)
突然抬起头来,雨水顺着鬓边流入口中,咸咸的,冷冷的,一股莫名的冲动涌上心头,我的心一下子豁亮了。雨后的天空分外美丽,挫折过后获得成功的感觉一定很好。所以,当挫折再次来临时,我不会再把痛苦和希望寄托在泪水上,心灵就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十分明净……(文题为“雨丝情结”,前半部分明显以叙事为主,那么后半部分应进行适当的抒情,但文中这种“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异”的写法明显缺少点睛之笔。可修改为:“蓦然,一抬头,鬓边滴下的雨水滑进口中,凉凉的,咸咸的,一股莫名的冲动涌上心头,我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雨后的天空分外美丽,我明白挫折过后获得成功的感觉也一定很甜蜜。当挫折“卷土重来”时,我不会再把苦楚和希望寄托在泪水上。我相信,我的心灵就像雨后的天空一样,明净得毫无渣滓。如丝的细雨,感谢你教会我如何迎接困难和挑战……”)
点评:雨丝飘飞,本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致了,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非常生动鲜活。尤其是修改后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我”在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笔细腻而缜密,选材典型而感人,读后耐人寻味。
【指导并置评:冯汝汉】
【误区提醒】
一、不重视读。文章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发现问题。那些读起来不上口的,感到别扭的,一定是有毛病的。
二、不愿意反复修改。文章不仅要自己多读多修改,还要多请别人提提建议,才能大有改观。
【模拟考场】
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早晨的露珠是美的,母亲的凝望是美的,路人的提醒是美的,个人的努力是美的……美是一种智慧,它需要我们去开发;美是一种向往,它引领我们去追求。
请以“细品 的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关键词是“细品”和“美丽”。动笔前,同学们务必要选择好写作素材,以小见大,表达出自己对美丽的感悟,须注意详略得当;此外,还应注意对字、词、句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做到文从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