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学的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

2016-05-30朱献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健全人格德育渗透

朱献华

摘要:开办新疆内高班是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0年开办以来,新疆内高班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模式日趋成熟,办学效益初步彰显。但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导致实际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关注以及对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这是与新疆内高班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本文试图从文学本质出发,并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寻求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最终达到“浇花浇根,育人育魂”的目的。

关键词:新疆内高班;文学教育;德育渗透;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9-02

我校2005年开办新疆内高班,至今已走过十个春秋。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笔者在连续多年担任新疆内高班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努力寻找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摸索出一套以文学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现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一、文学教育与内高班办学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史上杰出的作家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看待的。一部《简·爱》彰显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高贵人格;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展现出与命运抗争、不向生活低头的人格力量;巴金的《随想录》散发出中国知识分子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文学成为激发人的情感、征服人的心灵的巨大力量。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1]文学是用于“新民”的,亦即“培养新人”。党和政府开办新疆内高班,意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即时代所需要的“新人”,这与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文学教育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论是最早体现在《诗经》诗歌创作中的“诗言志”,还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文以载道”,中国文人历来最为推崇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德育。如果把德育比作人体所需要的盐分,那么文学教育就是一道融入了盐分且芳香四溢的汤羹。它的妙处在于能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渗透,让学生在品味文学这道美味可口的“汤羹”时,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化。就新疆内高班学生而言,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情感认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时的德育更需要讲求方法,亦即“渗透的艺术”。世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文学成为一种力量,是因为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强大的感情冲击力,这种情感不仅让人获得审美愉悦,而且使人感化、催人奋进,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文学的“移情性”特点,使得文学教育远离了政治图解式的阅读,摒弃了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功利化阅读,既不一味矫饰、人为说教,也不缘木求鱼、揠苗助长,而是遵循文学的特征和规律,以其可读性和感染性,如丝如缕撩拨着读者心扉,点点滴滴浸润着读者心灵, 在沉潜往复中提升其精神境界,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三、文学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经和具体方法

1.发掘教材中的人格因素,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人性光辉。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2]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在人类精神生成中寻找提升人格途径的重任,目的是防止人类精神贫困与精神萎缩。如果剔除了文学中人和人格的研究,无疑是取缔了文学的内在精神,文学的教育作用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章,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思想内容丰富,崇高的人格美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例如,《诗经·氓》中的诗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女子就已具备自尊自爱、敢于担当的独立人格;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而宁死不屈,成为爱国诗人思想的内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傲岸不群的性格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操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反映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中凛然正气和崇高的爱国精神震古烁今,让人高山仰止……许多作家还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即他所期望的高尚的人格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标杆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自尊型”人格典范项羽、陈涉等,“自强型”人格典范勾践、韩信等,“爱国型”人格典范屈原、蔺相如等,“侠义型”人格典范信陵君、荆轲等,从而将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爱国爱民、扶危救困的人格精神代代相传,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汲取。

2.针对性选用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人格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学术名词,实际上有着非常具体和生动的表现。一般而言,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喜欢创造且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就是健康的人格。新疆内高班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家庭,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加上学业压力的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容易形成偏激、自私、狭隘、多疑、自卑等性格,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对其成长、成才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此情形之下,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适时从报刊杂志和电子传媒上选用文学素材,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品味并分享感受。例如,《列宁格勒的树》讲述的是列宁格勒被德军整整围困了900天,为了生存人们变卖了所有家产,一位年轻母亲拖着一具小棺材没走多远就冻僵在街头,但是没有谁试图砍树取暖,胜利之夜那些遍布城市的树依然郁郁葱葱。这个故事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尊,什么才叫高贵。《信任的境界》讲述了3个美国大兵与战场上的敌人——4个德国士兵,在一栋小木屋里一起享用了圣诞晚餐,第二天醒来后握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这个动人魂魄的故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珍贵,而且从中学会了信任和宽容。

3.精心设计语文活动课,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3]虽然这是就创作者而言,但也符合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最终达到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的目的。

为此,笔者结合校情、班情、学情,不仅开设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文学专题讲座,还发动学生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以下是题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歌王王洛宾歌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中的两个片段:(1)王洛宾在朝圣时邂逅了卓玛,那个17岁如花一般的少女,面带娇羞轻轻地抽了他一下,王洛宾便为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朵从生活中开出的艺术之花,以其质朴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新疆班2014届学生孔德孜)(2)“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不胫而走,我的家乡也因此驰名中外,引来越来越多的人旅游观光。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新疆班2014届学生买买江)

4.借助于文学创作活动,展现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宝贵的心灵之光。西汉大文豪扬雄曾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法言·问神》)苏轼也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书》)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文与做人息息相关,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反而言之,一个人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对于自身的要求也趋于严格,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为此,笔者结合时事热点,尤其是结合新疆内高班学生实际,进行主题性文学创作活动,发掘其思想、人格上的闪光点。德尔格(新疆班2012届学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故乡》中的一段描写:“当他骑着剽悍的四岁马,像一个骑士般疾驰而来时,你不得不投去敬佩的目光——白色的头巾,岁月在脸上留下的道道痕迹,以及一切长者的特征,都不能掩盖他曾经是一个充满无限活力的,生在绿草上白色毡房里,长在马背上绵羊群里,眼里永远闪烁热情光芒的哈萨克狩猎人。”这段文字词采优美、感情浓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阳刚之美,即使与汉族学生的优秀作文相比也毫不逊色。

以上是笔者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随着新疆内高班的不断扩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呈现下降趋势,加上一时无法破解的应试教育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文学教育课堂,以确保德育渗透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还有待于理论与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新小说,1902,(11).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健全人格德育渗透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