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世界”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研究

2016-05-30郑丹丹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郑丹丹

摘 要:将“和谐世界”理论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理清其理论的主要逻辑与观念,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顺势发展,为国际关系理论注入新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思维,促进东西方相互理解,开展合作,共话和平。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74-03

每个时代都会形成符合时代所需要的思想理论。“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作为我国近些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标志,是分析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发展途径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将其与西方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分析,不仅能够促进东西方相互理解,也能为世界贡献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迎接未来挑战的理念或者哲学思想,①对于指导新时期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比理想主义更具现实可行性

“和谐世界”理论比理想主义更具可行性的原因在于它是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与现实目标紧密联结,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安全合作与沟通协调来防止内部战争,保护全体成员国的安全与和平。

首先,相较于理想主义的外向型国家军事联盟,“和谐世界”在无明确假想敌的前提下,建立内向型开放友好的国家安全合作组织,运用政治、经贸、文化等广泛手段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建立“和谐世界”与理想主义的共同点在于重视道德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认为“人性是国际关系的基础”,运用平等立约的方式倡导多边机制的形成。但是,“和谐世界”理论对未来的预测主要基于对客观事务的现实描述以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而展开讨论的,现代理想主义则是在尚未理清一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也没有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只是试图围绕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国际联盟,在联盟安全原则的指导下,以美国道德价值作为标准来衡量、改造或者强制输出西方自由与民主思想。一边一味主观地强调“正义远比和平更为可贵”,另一边则打着伸张正义、惩治罪恶的名号进行大肆对外干预。理想主义的空洞性和利己性预示着理论实践的局限性。“和谐世界”则是不拘于东西方地域差异,打破狭隘的区域性和自私的核心利益,以整体性思维对全球秩序和全球和平与安全负责。同时,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和大国精神,呼吁各国共同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

其次,步入“和谐世界”的路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并解决化解所存在的矛盾问题的一个历史过程,是帮助我们指明行动的路标和纲常。全球化发展至今,矛盾争端频现,如何更广范围地树立平等互信、互利协作的新安全观来扩大和谐因素和利益共同点来促进合作、协作发展是秉持“和谐世界”思想的国家所应做的努力目标。而理想主义其实质只不过是包装美国战争思维和霸权主义思想的合法“西装”,得不到更多非西方人们的普遍认同。

第三,理想主义强调关于意识形态框架下的道德认同,而道德只是西方伦理中的自由民主,而“和谐”思想古今中外皆有的思想,不仅涉及到伦理道德文化也涉及到法理和科学。“和谐世界”并非是中国把独有的“普世价值”强加于世界的理论,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如何让“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携起手来创造一个共同的新世界。”②让国家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而是促进国际和平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交流的全面共同前进。

最后,“和谐世界”有别于理想主义的最突出特点在既符合历史潮流,又意志倾向明晰。在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愈益明晰的“和谐世界”思想,旨在推进联合国的领导作用,加强国际社会中各国政府、国际机构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性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③。

二、比现实主义更具公正合理性

自有了正式的国际关系研究开始,现实主义便居于支配地位并贯穿历史。现实主义主要谋求阐释世界的现实情况,而非世界的理想情况,并能够有理有力地解释有关战争状态问题。但是重点在于,现实主义并没有起到避免战争的作用,反而使得国际关系反复处于紧张状态。

首先,和谐世界理论与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和谐世界理论更关注于国家间合作的共同利益,强调共同性与集体性,社群主义和整体主义观念。世界是开放且相互联系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存感不断加深,并且范围在不断交织与拓宽,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在环境、人口、疾病、武器、反对恐怖主义事务等多元领域的合作与互动也在不断深化,各国都能意识到这一系列全球公共问题必须通过依靠与其他国家的建设性集体合作才能解决。而对于任何国家来说,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利益。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大家的共同利益就是发展,如果像现实主义者那样只考虑自己的相对利益得失,那么谁都发展不起来。扩大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只有互利共赢才是出路。

其次,相较于现实主义根据物质权力大小的分配来界定国际体系的结构,和谐世界理论则更加注重观念因素的作用。当然,和谐世界同样也重视寻求安全与保护本国利益,但不仅仅只在物质层面,对于文化、意识形态、公共道德等方面的非物质因素,和谐世界提倡要充分尊重世界多样性,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国的基本权利。在当今世界中,一国获得安全并不是靠打压其他意识形态或者是运用权力掌控影响力而实现的,和谐世界主张的是互信互利的新安全观,以道德义务为基础,温和理性有节制地运用的自身综合力量,加强各文化的平等对话与协作,从而寻求各利益的平衡。

第三,对于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有限的、少见的、不会长久的。而出现像現实主义认为的这种合作情况,主要还是在于国际机制的不公正与不合理所造成的。不否认,分歧摩擦永远都存在,可是某些国家通过霸权强权制造出只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机制,会直接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始终不平等的压榨,想要持久也是不可能的。受全球化和利益相互交融的影响,国际政治需要处理的问题是跨境的,单个国家无力解决,而各国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上都会有相同的利益、关切、诉求和主张,合作才是国际政治的实质所在。和谐世界理论的新合作观就是要以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根本,通过建立并完善公正、合理、尊严的国际机制,实现长期多领域、多边参与的国际合作。

三、对新自由主义合作观的反思与突破

二战后人们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有了更悲切的理解,并且对经济和科技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有了更深的认知,也都希望运用高新科技发展国家经济。联合国成立后,拥有核武器但不率先盲目使用核武器是战后一直以来的共识,核武器的威慑作用远大于其实战作用,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上,扩大和发展本国的经济,在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处之下,国际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关系现实新时期。

关于“和谐世界”理论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比较,我认为“和谐世界”观念最显著的特征是看清并深刻反思了当今国际制度、国际秩序的本质,试图突破国际合作观方面资本主义式的依附思想。

首先,相较于“和谐世界”理论的整体利益意识,尊重各国的发展模式与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则具有明显强烈地在为美国本国利益服务,可以说是一种“美国的社会科学(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④)”,形成以美国为主导、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多层次相互依赖体系。或许有人要问“体系是如何形成和维系?”,当人类开始意识到交换价值并开始付诸实践的时候,体系就便在某些地域、部族中初步成型,利益便是贯穿支撑整个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收益多少与权力大小有着紧密联系,而国际体系的最基本特性历经数千年都并没有改变多少,就如同吉尔平说的:“国际关系仍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之间争取财富和权力的循环斗争。”⑤所以,在国际事务中出现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往往追根溯源又回到了利益头上。而获得利益的多少与权力份额的转移会挑起大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因此关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实质也是在为帝国主义国家对欠发达国家强权和掠夺的粉饰,利用经济全球化输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和谐世界”思想不会将本国意识形态成为国家合作的附加强制条件,不利用宣传这一思想来强行让人接受。随着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国家自主意识的提升,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国际机制的积极表现,使得强权国家在第三世界的事务决策中的支配地位明显下降,虽然在各个权力领域中都还占据优势,但在面临国际问题时仍无法自行解决。多领域合作俨然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倘若国际机制不公正、不合理,最终表现出的霸权与剥削、落后与附属的关系又让权力的游戏回复到强制获利的表现形式,并成为左右相互依赖的砝码。而一些弱小国家的屈从或者盲目“搭便车”心理,使得国际秩序又开始非良性运作,那么“新自由主义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绝不亚于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⑥。所以总的来说,“落后是国际体系运作的结果。第三世界的贫困并不是因为缺乏教育、基础设施、资金或者外汇,这些只不过是国际交流中种种不公正的表现。国际秩序毒化了依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⑦

第三,“和谐世界”基于对国际政治中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新思维的包容性理论模式。新自由主义完全是在为这些强国服务,该理论体系后来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⑧“和谐世界”提倡正义合理的国际秩序,强化多元化参与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民主,强调诚信公平的国际合作,尊重各国国情和各种意识形态,独立自主,反对一致化。因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国际制度可以克服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沟通障碍,维持世界政治中的合作与秩序,实现高效的多邊集体参与治理与国际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的范围和“共同收益”领域,减缓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和边缘化危险。同时也让参与者主动而又乐意地承担应担当的责任,共同努力维持可持续发展和享受和平下的繁荣。

四、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补充与延展

国际政治中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冷战结束后逐步加快发展并成为强劲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建构主义提供了思考国际关系的新方法,即研究社会关系的方法,为观察客观世界扩展了新视角。21世纪初提出的“和谐世界”则在建构主义的以社会为本源、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补充说明以观念主导行为的具体方式,逐步形成能够实际反映当今现实世界的新思维。

首先,“和谐世界”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当下我们身处在洛克文化下(美国治理下的洛克文化)的国际社会之中,但国际体系的变革会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将有可能形成康德文化下的社会。康德文化属于契约型文化,所以世人担心的还是这一愿景达到成功的有限性。然而,即便康德文化所秉持的理想观念也许美好而又遥远,但中国所提出的“和谐世界”观念是使康德文化更具可盼可行。“和谐世界”理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认为人具有对世间万物予以的态度并赋予万物以存在意义的能力和意愿,这种“和谐”观的态度也可称之为处世之道或者信念原则,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改变或者重新定义人的观念意识,使一国在社会活动中重新认知自我身份以及重新考虑定义国家利益,以此更好地与他国和睦相待开展外交与社会互动行为。

第二,建构主义在以社会为本源论述了观念的重要作用时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方案措施。对于“利益”背后的“文化”背景问题,温特认为“文化建构角色身份与之相关的利益和实践,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⑨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不同逻辑,反映在现实活动中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与摩擦,强势文化在特定的方面会影响亦或改造弱势文化的存在感。“和谐世界”理论下的国家,尊重不同文明,以“克己”的自我约束方式非暴力地解决冲突与纷争,当相互身份认同的程度越高,相互抗衡出现的几率就会降低。对于存在的分歧,并不是要消除全部差异,也并非无原则地做“和事佬”,而是将歧意缩小化,求同存异的发展观就是彼此协调包容、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第三,对于一些学者认为,当自我利益斗争外化,将自我作为同心圆点扩大圆周范围,一些国家加入后,不断内化并认同了圈内社会规范形成“集体利益”。但只有当一国信任他国与己在安全利益上相一致的时候,才会排除军事威胁的可能。所以在不排除潜在军事威胁可能的前提下,困境中的焦虑与安全困境的出现也是迟早的。“和谐世界”观主张以至诚互信的态度开展互利互惠共赢的合作,使伙伴国家都受益于有效兼顾公平的合理安全机制,让伙伴关系的多重多领域组合更多地融入国家社会生活中,各得其所、有机共存。

第四,古今东西方皆有关于“和谐”观的理论成果。建构主义兴起于冷战时期的西方,温特自己也认为“理论反映现实,而不是现实反映理论。”⑩理论的兴起于发展满足也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需要。一战后,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理想主义兴起,其中十四点的最后一点便是呼吁创建国际联盟。二战后,遭遇到自一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七国集团的诞生。而近些年国际环境“和谐世界”的产生就是要重塑符合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本质向往的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新国际社会观、新秩序观以及新文明观。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

注释:

①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月4月版,第2页。

②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44页。

③王贺:《伍德罗·威尔逊理想主义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第27页。

④Stanley Hoffmann,“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Daedalus(Vol.106,No.3,Summer,1977)pp.41-60.

⑤[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武军 杜建平 松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7页。

⑥马也:《论新自由主义的三项基本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第82页。

⑦[美]斯蒂芬·D·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M],李小华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78頁。

⑧N.Chomsky,Neoliberalism and Global Order,New York:Seven Stories Press,1999.转引自: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62页。

⑨[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81页。

⑩[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9页。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新法律现实主义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