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需要热爱与坚持
2016-05-30高杰
高杰
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公司创始人舒尔茨的故事:有一次,舒尔茨去伦敦出差,在当地称得上“寸土寸金”的最贵街道上,有个人开了一间很小的店铺卖奶酪。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奶酪在英国并没有多高的利润。凭着商人对价值追求的敏锐和作为游客的好奇心,舒尔茨走进了这家奶酪铺子。
他很疑惑地问店主:“在这么贵的地方卖奶酪,能交得起房租吗?”店主是位老者,也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胡子拉碴,一边唱歌一边切奶酪。面对疑问,他倒是很平静:“年轻人,你先买十英镑的奶酪,我再告诉你。”等舒尔茨买好奶酪以后,店主把他带到了店铺外,指着街边的一间间铺子说:“你看,从这头到那头,都是我家的。我们家好几代就在这卖奶酪。卖了奶酪以后,对于其他生意也没什么兴趣,也做不来,就买了些店铺。结果很多人都来跟我租这些铺子。我还是卖我的奶酪,而且觉得很快乐。我的儿子现在还在离这里半个小时路程的农庄做奶酪。”在故事的最后,那位老店主,还送给舒尔茨一句颇具哲理的话:只有你热爱,只有你坚持,知道自己什么不碰,才能做好。
其实类似的励志例子有很多,在火爆很久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香港的一个青年也大抵如此:他跟着父亲和伯父做腌制食品的生意,年纪不大已经做了将近十年。在传承中,他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也在对品质的坚守中吸引了一批一批的食客,留下了港人心中“地道”的味道,也让自己的家族生意逐渐形成了区域的品牌。
在那位成功(单就从价值的角度来看,这位店主肯定是成功的,那些价值不菲的店铺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他觉得最大的成功是卖奶酪的那种快乐)的店主看来,做好一件事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合力:一是喜欢,二是坚持。只有喜欢,才能在主观意识上促使我们“想去做”;只有坚持,才能在行动的过程中使得我们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沉下心“做下去”。诚如罗素所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当然了,上述两个成功的例子都在食品领域,而纵观各行各业的成功者,热爱和坚持都是避不过去的字眼。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目之所及行业内的佼佼者,同样是热爱着教育并且坚持着教育的典范。笔者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辈,2016年教师节前夕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是目前区内唯一一位从农村教学一线走出的“特级”。当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师范,分配到家乡的农村学校之后,一教就是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间,他对语文教学的情感由最初的“饭碗”上升为具有宗教般信仰的热爱。正是有了这份虔诚,他一直关注和研究阅读教学,读而思,思而写,最终取得了同辈中其他人望城莫及的成绩。
不少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应该都怀着足够的激情和憧憬,想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和憧憬逐渐被现实磨光。有人戏言: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可是,唯物辩证法早就说明,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绝对不是自我懈怠、自我放松的理由。很多时候,并非现实打败了我们,只是我们被自己打败了,而将现实作为了借口。
在孟子看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乐”之一。做老师的,能够参与到这些独立生命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见证他们从懵懂走向明理,的确是珍贵的经历和财富。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是出现诸多不如我们意的种种,但这些“不如意”恰恰是生成教育智慧的素材。只是走在前列的人将其视为宝贵的素材,而很多人将其视为阻碍。还有不少人,从开始的关注研究,走向后来的熟视无睹。诚然,家庭、工作、生活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于问题的判断和思考,会分散精力,花费时间。然而,“边角”的时间并不是那么难挤,最大的障碍就是“不想挤”。以至于很多人到最后都留下了“如果当初怎么样”的嗟叹。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法回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上没有后悔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还有就是现在。
专业成长,首要的是有一颗成长的心,佐以热爱与坚持,再伴以科学的方法,就能走下去,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