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课多师”电力电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6-05-30黄雄峰张宇娇普子恒智李
黄雄峰 张宇娇 普子恒 智李
摘要:根据“卓越计划”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电气工程专业输电线路方向将电力电缆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为加强课程教学效果,近年来我院以校企联合为基础,利用“QQ群”及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手段,开展了“一课多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一课多师;卓越计划;电力电缆;QQ群;企业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32-02
一、概况
教育部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包含学生校内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实践指导。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曾对教师提出“双师型”要求,即教师应具有“双职称”——教师系列职称和某行业职称,具备“双素质”——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但实际情况是,校内专任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有短期下派企业锻炼的经历,其行业能力仍偏弱,在“一课一师”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一些高校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试行“一课双师”[2],即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分别由高校教师和具有工程系列职称人员共同承担,期望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优势互补,既保障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课改背景
三峡大学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以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为试点单位,已经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三峡大学以“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办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作为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的支撑学院之一,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更加具有独有的优势,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更多的特色课程,更加有助于保持学科优势,使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由于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更加紧密,学生培养更加注重实践,电力电缆监测平台、电力电缆实验室和高压试验室外场的建设也逐渐加强,使我们具有更好的教学资源,但是目前实行的一些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好现有资源,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势在必行。限于师资力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认知教学为主,虽然采用了两个老师合上课及加入实验课等方式,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无法显现专业特色优势。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师资,弥补学校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的不足,形成“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是完善学习全面能力培养机制的基础,探索该模式并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将有力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相关举措
为适应教育部对“卓越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出的要求,课程组对电力电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积极思考,采取“一课多师”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实践。几年来,课程组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教学方案、QQ群等教学平台,组织了多次教学交流。以下从师资管理、教学平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采取的相关举措进行介绍,教学改革规划如下页图1所示。
1.“理论+实践+企业”师资构建。授课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包含理论内容、实验实践内容和企业应用内容。理论教师介绍电力电缆基础及与电力电缆发展研究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应用计算能力;实验实践教师,基于实验室平台,对学生进行认知教学,同时布置相关的实践课题及课程作业,在认知的基础上,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教师将电力电缆线路实用中的一些问题,作为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具体应用中的一些技巧。课程组与浙江省电力公司输电工区及湖北省检修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小校企合作机制,每年邀请施工一线的工程师进入课堂教学。
2.以课堂、实验室、现场和QQ群讨论组构成教学平台。学院建立了电力电缆实验室,在高压户外场中建立了电力电缆应用部分,并形成了电力电缆监测实验平台。在我校求索课堂的基础上,建立课程教学QQ群,利用“问题征集—组织交流—课后总结”的模式,学生随时能在群中提出问题,教师利用群提出学生预习及复习的内容,理论教师、实验实践教师和企业教师作为群管理员参与,共同形成多场所结合网络的教学平台。
3.理论实践应用创新融入教学内容。与电力企业工程师沟通,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设置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授课内容,形成全面的教学大纲。课程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补充课本教学内容的不足,添加了很多现场应用过程中展现理论内容的照片,形成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件。
4.突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力度的学生考核机制研究。课程考核不再局限于“卷面+平时(实验+作业)”的模式,将课程报告纳入考核,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考核讨论部分,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卷面+报告+讨论”的新考核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教师积极性,形成“教”和“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四、课改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加强课程课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力度,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结合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改革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学生了解了现场电力电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目前的一些解决方案,对于部分可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方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和实践动手的机会,学生对电力电缆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能深入分析并建模仿真模型计算;学生提出了完整的关于辅助智能测量电力电缆运行问题的设备设计方案,并动手设计出了原型装置,获得了企业教师的认可。
2.通过便捷的群组交流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交流过程使学生文字处理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通过工程师的大量指导,关于电力电缆相关专业知识更丰富,也更贴近实际,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强化;对课程作业组长来说,学会了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会了团队协作的各项素质,QQ群不仅帮助这些技术骨干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使学生更加谦和,学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有利于卓越班学生的企业学习。当卓越班学生进入企业后,学生又可以利用教学QQ群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向群内工程师请教,实际表明,问题解决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4.提高了电气工程专业输电方向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学生动手实践及设计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就业过程中,面对面试官,能从容地讲解关于电力电缆的知识,以及自己对这方面的思考,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较好的认同感;从入职输电工区的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一进入企业就能很好的与其工作内容接上轨,为后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结语
利用“一课多师”改革的机会,建立理论、实践和应用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电气工程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举措,在推广该方法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企业教师的管理及付出回报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对开展该项教学改革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并加强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教师加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议学校能形成灵活的实践经费管理机制,能更广泛的为参与课程动手实践的同学提供经费,购买相关元器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3-16].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2]黄富革.浅谈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课双师”教学.高教论坛,2013,(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