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6-05-30罗中华云立新张维
罗中华 云立新 张维
摘要: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卫生事业发展对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向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在分析卫生事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基础上提出构建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途径和保障措施,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6-02
随着医学模式、卫生管理的职能转变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那些能够解决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表现出巨大的潜在需求。[1]我国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模式单一、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等,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减弱,无法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创新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2]
一、卫生事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从事医药卫生事业领域各项管理工作,解决卫生管理领域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知识广度和一定的知识深度;二是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有较高的卫生管理专业素养。[3]
1.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卫生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卫生管理高等教学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注重“教”与“学”,而忽略“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以学术型学位培养制度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这种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师生对专业资源和信息的自由选择,导致专业的教学内容融合性不足,最终导致培养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卫生事业领域的各项管理工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卫生事业领域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卫生事业管理知识开放性的特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知识十分广泛,包括:公共卫生、医药管理、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等诸多方面。卫生事业改革、健康理念快速变革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又使得专业知识更新加剧。卫生事业管理领域时刻都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卫生事业管理者克服困难,依靠创新解决问题。对于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培养其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与学习理论知识放在相同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医改方案中提到了“四梁八柱”构建了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广阔空间,在这些领域中,管理的主体、目标、客体及管理手段等均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存在的组织更是种类繁多,差异巨大。当前,各高校基本上是其在学科和专业资源基础上开办本专业,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较模糊、课程设置不适合专业发展需求、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可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内外环境的统一。宏观经济环境、卫生事业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都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产生现实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外环境彼此脱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是否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等动态评价信息无从获得,导致各高校无法依据社会的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而通过建立应用性培养模式来推进学校根据环境的变化时刻调整培养方式,从而将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统一起来,做到教育和卫生管理的双赢。显然,高等教育发展和卫生领域的变革都要求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将市场的发展需求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调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模式。
二、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创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目标明确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专业管理等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不同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注重人才适应的领域,尝试差异化定位,细分专业发展方向,如医保管理、医院管理、药品生产及流通管理、卫生信息等。一些地方性院校可考虑将目标调整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采用“平台+方向特色”的模式,凸显特色与优势,形成在特定领域具有独特适应能力的应用人才,以满足特定地区(领域)卫生管理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卫生事业非均衡发展的需要。
2.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培养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从业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大胆创新,以“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整合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4]首先,在理论课程上,构建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和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通过加大科研设计、现场调查、统计分析等应用工具性课程比重,建立独特且适合卫生管理专业特点的学科知识体系。其次,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与学生年级、理论课程学习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卫生领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增加特色课程。
3.创新教学方法。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教学改革和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是简单通过应用某一种教学方式来实现,而是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要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课题研讨教学法、PBL教学法、自主研究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并举,配合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分层次、分环节、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应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注重将各种方法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不同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方法还应注意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程参加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大多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所接受的是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在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都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定式。因此,培养卫生事业应用人才应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必须让各专业教师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二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学科转行而来,掌握符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人较少。因此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鼓励教学方法创新和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配合,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聘请由实践经验的专家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设专题系列讲座。
2.完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作为检测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方式,考试方式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应用型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应注重知识与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学生“融入社会、反思自我、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平台,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和应用;其次要完善校内外实践平台。依托专业课程,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形式,开展诸如参与社团管理、参与社会实践、参与课题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并提高管理技能,强化其基本素质和能力;第三要完善专业实践。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与卫生行政部门、医药企业、医疗服务机构等组织保持良好的联系,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锻炼以提高综合素质。
4.强化基础理论。应用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备全面丰富的知识。拥有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创新,才能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整体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云.新医改形势下卫生管理专业立体式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27-730.
[2]刘瑞明,廖云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8):236-238.
[3]夏雪,张翔.美国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24(7):51-53.
[4]张维,杨敬宇,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4):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