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弋阳腔艺术发展的思考

2016-05-30邹礼朋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弋阳腔文化产业

邹礼朋

【摘要】:弋阳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艺术,对各地高腔剧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国以来。江西一直都致力于挖掘和整理这一古老的声腔艺术,并衍生了赣剧这一江西代表性剧种。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弋阳腔;戏曲传播;文化产业

江西省弋阳县是古老的弋阳腔的诞生地。弋阳县地处江西赣东北。魏晋之前的弋阳属于江左,宋之前的弋阳,从性质归属到文化归属,其实一直处于吴文化的覆盖区。至宋代,这一时期的弋阳县作为古信州的郭附县,隶属江南东路。江南东路主要是吴文化区域,是当时最繁荣的区域。弋阳县作为闽浙皖赣四省的交通要冲,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信江贯穿弋阳全境,该县常年车船聚散,商贾云集。江西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永修吴镇、铅山河口镇、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镇都与弋阳县毗邻。“南宋时期,金人南侵,大量中原居民扶携南渡,东北流移之人,布满江西;北来之人中又以定居信州、饶州和徽州者居多。”至元世祖(1278)时,弋阳属江浙行省建康道信州路。明洪武四年(1371)弋阳随广信府转属江西行省。洪武九年,朱元璋改江西行省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分五道,弋阳属湖广道广信府。

新中国成立以来,弋阳腔被幸运地挖掘整理出来,成为赣剧的代表性声腔,由江西著名戏剧家石凌鹤先生领衔创作的弋阳腔《还魂记》,《珍珠记》成为赣剧的代表性剧目,让弋阳腔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历史一直走到了今天。当前,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国家开始大力振兴传统戏曲艺术,各种政策和举措陆续发力。那么,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弋阳腔艺术更需要继往开来,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于弋阳腔的未来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要着眼于“文化戏曲”的内涵建设,尽量恢复弋阳腔作为教化民众的文化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上所演皆为台下之事,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审美趣味以及各种社会诉求,其实都直接呈现在戏曲之中。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其实在古代,“不看戏也难成人”。戏曲是塑造民族性格、民族心灵的培养基。无论是站在思想学术高端的文化巨匠,还是市井中最卑微的百姓,都共同被戏曲滋养。在戏曲的繁盛时期,这种滋养超过了任何艺术门类。戏曲用以教化民众是中国民间教育的重要传统。比如存留在饶河戏中的《卖金貂》《龙凤剑》等弋阳高腔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写风花雪月,专演“忠孝节义”,老百姓自古对“忠勇、孝道、节烈、义胆”的理解和接受成为了传统。如今弋阳腔面对广大的农村市场,可利用戏曲艺术来重建乡村文化内涵,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这要求主管部门首先要重视历史沿革,因势利导,支持或支撑民间演艺队伍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开拓省内外的新市场,使观众群不断壮大,特别注意对年轻观众加以培养。一般而言,在信息化、影像化、移动智能化的当今,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对于传统戏曲一般难以被吸引。但是,江西作为以农村为主要人口的省份,广大的农村因为传统的生活习俗、宗族文化的约束力,使得从小对赣剧耳濡目染的赣东北一带农村青年,还是相对容易接受这种传统艺术。毕竟,戏曲的未来终究在年轻的一代。

古老的弋阳腔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江西地方戏,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无疑是保留了 “江湖十八本”剧目及其舞台表演艺术,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弋阳高腔的传统剧目,包括折子戏,还是需要我们尽快进行抢救性传承。近些年创作的高腔原创戏,虽然屡获大奖,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走进老百姓。老艺人常说:“高腔子弟昆腔戏,皮黄弹乱不成器”,可见弋阳腔的重要地位。

第二,要重视人才培养。自从2015年文化部颁布《关于振兴中国地方戏曲艺术的政策》一年多来,戏曲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是很好的趋势。但是,我们认为,在所有的人才培养中,除了编剧和音乐创作人才需要大力培养以外,如何培养具有本剧种风格流派的“角儿”至关重要。舞台艺术的灵魂就是表演,尤其是主角的表演出不出彩,直接关系到一出戏能不能成功。从近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看,但凡一个剧种,一出戏,能流传下来,无一不是因为代表这个剧种的这出戏的主演,有着超凡卓群的表演才能,而这位表演者一旦成为一代艺术家,那么通常已经具有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并且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第三,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弋阳腔除了要练好内功,并尽量拓宽演艺市场,还需要借助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技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时代潮流,促进地方性戏曲文化艺术的大力传播,服务一方,教化一方,力争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题中之义。

首先,我们可以将弋陽腔与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进行有关戏曲文化旅游的模式探索。我们已经有了弋阳腔博物馆,但还要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剧种和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充当地方文化名片。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戏曲例如江苏省淮安市的戏曲博物馆,现在不仅成为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宣传戏曲的便捷窗口,也是排演、交流地区戏曲的重要活动场所。

其次,借力新媒体,迎合媒介融合的潮流。弋阳腔已有官方的网站,但尚无宣传出版品等信息发布渠道,尚无完善的对外宣传网络和公关机构,唯一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制作发布了大量的演出剧目,并在网上进行了部分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尽快建设官方的微博和微信订阅号。官方网站可以为戏迷提供戏曲演出和演艺活动的信息平台。组建微博,微信订阅号等网络虚拟社区,由固定人员管理网络虚拟社区,定期举行在线交流活动,如集体语音会,微信讲座等,抓住年轻人广泛接触新媒体的特征有意识地进行观众培养,并为爱好弋阳腔的观众提供在线的交流互动平台。

再次,定期组织线下公关活动,如戏曲沙龙,社区义务表演,热心观众组团游,“一日戏曲小记者”等等,邀请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虚拟社群中的积极分子或者主要成员免费参加,形成以点带面的宣传效益,打造“软公关”的戏曲宣传活动。例如可以借鉴河北省保定市的地方戏曲文化产业改造的有关措施,“有步骤地实施小型剧场建设计划,联合现有的票友社和戏剧团组织,让戏迷票友的舞台不仅存在于公园或小圈子聚会中,还有更多登台表演的机会,票友之间不但自娱自乐而且还能与专业戏曲演员同台展示、学习促进”[]。还可以开设萍乡采茶戏兴趣培训班。由剧团定期举办弋阳腔体验班或专业培训班等等,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戏曲课程。在授课过程注重“教”和“带”,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弋阳腔的编排创作,如剧本写作,道具准备等,培养学员的主人翁意识。在参与培训的学员中选取部分资质较好又成绩较好的学员组成弋阳腔预备队,为他们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合适的条件下,将部分弋阳腔的观众培养过渡为演员培养。另外,要重视与弋阳当地乃至省内外的高等学校合作,每个月定期在高校举行一次演出。在高等院校中建立弋阳腔社团,利用戏曲社团的形式完成弋阳腔从剧院到高校的对接,利用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来增加年轻一代和传统戏曲的接触,借用社团中的意见领袖来扩大学生群体有序地文化参与。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著名作家与民俗学家冯骥才说得好:“记录与传承民族文化,文字、摄影、摄像,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方健.南宋农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P18).

[2]谷雨.淺析保定戏曲艺术的文化产业创新策略[J].大众文艺,2012,(02).

猜你喜欢

弋阳腔文化产业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清代戏曲理论批评视野中的“弋阳腔”
弋阳腔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初探(下)
弋阳腔 芦花絮 根据清代唐英《芦花絮》和二十四孝故事改编(演出本)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