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阶段教师尊重学主体性的冷思考

2016-05-30辛文丹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中小学教师尊重

辛文丹

摘 要:在中小学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自发的构建知识结构,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文将从主体性的内涵进行分析,对教师如何合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和探讨[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尊重;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14-0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有句老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是否会引导,是否能正确的引导,是学生能否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进行人生探索、树立正确三观的困难时期,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阶段,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责任感、想象能力和思维兴趣基本形成。而教师在其中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

一、主体性的内涵

关于学生主体性是什么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创造性、整体性。这里的独特性是指學生的个体差异和非一致性,整体性指学生在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形态;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学生主体有多种特性,一般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主体性并不是主体的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较为普遍。[4]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要立人。”在我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使其具有正确的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就是提升“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为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就是要把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满堂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怯弱、畏缩、忍让、保守等则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5]

二、教师应合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颜氏家训》有云:“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可见,在中小学阶段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一个真正具备主体性的人,才能够把个体生命和外界环境自觉的融合在一起,寻求两者的平衡,在平衡中完善自我、创造世界,从而真正体验到作为主体的“我”的存在与幸福。教育作为一项“成人”的事业,不仅应该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占有,更应该关注知识对于学习者的意义;不仅要传授学习者生存的本领,更要使学习者懂得生命的价值;不仅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延承历史,更能够超越知识、开创未来。这些恰恰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6]

特别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动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高喊“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对于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呼声,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开始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到现在的学生主体。但是,我们一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否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呢?很显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师要“放权”。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是一个未完成的人,需要成人给予引导、约束。我们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初衷是否与此相背离呢。诚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出发点是对的,我们的过程也是对的。但我们的结果与预期目的相背离。

目前的家庭结构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可以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改变一个社会。”不管是社会也好,家庭也罢,孩子必然是放在首位的。但是,过于重视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如:独立性差、精神孤独、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等问题。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上严格把关,对于目前中小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我们应是有“限制”的去尊重。

在中小学阶段,我们一直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怎样去把握这个“度”,是我们基础教育急需探讨的一个问题。数年前“杜郎口中学”模式风靡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学校杜郎口模式。河南某中学也效仿此教学模式。最后,学生反了,课堂乱了,老师不教了,学生成绩一落千丈。学校过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即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精神处于最纤弱最容易放纵的时期,如果教师不加以管束,极易改变学生的本性。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能理性应对时,管束要严格。反之当学生能够理性应对事情时,管束则要放松。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的人,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因此,管束要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既要适当、又要有效。

教育是向未知方向行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不是一切都是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路程。世间万物皆有度,度时人们对一定事物应把握的尺度、分寸和应掌握的范围和限度,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和限度,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在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一问题上也是。人常说过犹不及,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倡导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应强调合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婷.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发挥.世纪桥,2011年第23期.

[3]李菊梅.主体性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实践研究.天中学刊,2008年2月第一期.

[4]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1月第二卷第一期.

[5]褚宏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小学教育管理.

[6]刘佳.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中小学教师尊重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